茫然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關于早期教育,有著種種似是而非,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矛盾的說法,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早教方案、教具、書籍、玩具,這些讓父母們無所適從。
茫然的父母會給我們的孩子們帶來哪些影響呢?在某實驗幼兒園從事幼教工作二十多年的國秀華老師談了談她眼中的孩子:
二十幾年來,經(jīng)我手帶過的孩子大概也有幾千個了吧。
他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都能做到一歲左右會獨立吃飯,二歲左右會穿脫鞋襪,三歲時能自己穿脫衣服,到四五歲時能洗手絹、洗襪子,能掃地擦桌子,到了幼兒園能給大家擺碗發(fā)筷子等。孩子五六歲時,條件合適的父母就鍛煉孩子獨立上幼兒園了……
同時,我也見到過不少這樣的孩子:
一個三歲多的孩子,還不會獨立吃飯,每頓飯都要老師喂。削好了皮的蘋果、梨,他不會用手拿著吃,如果老師不喂他,他就低著頭啃。后來,從他爸爸那兒才了解到,他們怕孩子自己拿著吃弄臟了衣服,所以從小就是大人喂。
另外一個三歲多的孩子,不會獨立大小便,也不知道向老師求助,經(jīng)常站著拉尿在褲子里。原來,家里為了照顧好這孩子,曾雇了兩個保姆,一個專管看護,一個專管買菜做飯洗涮。從不需孩子提什么要求,事事安排得周到妥帖。
還有一個四歲的小女孩,身體瘦弱,經(jīng)常生病,說話都不利索,可她的母親卻給她同時報了英語班、舞蹈班、繪畫班和鋼琴班。小姑娘學得不好,媽媽就罵她‘真笨’、‘不爭氣’。后來聽說,這個孩子上學以后成績也不好。
這些例子比較極端,但又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為這反映出不少人對于早期教育是否要做,以及該怎樣做這樣兩個問題認識還很不清楚。我們正是帶著這樣兩個問題請教了在心理和教育領域里工作了多年的專家學者們,希望他們的看法能對廣大的父母朋友有所啟示。
早期教育是必要的嗎?
作為兒童心理學的專家,中科院心理所的副研究員施建農先生闡明了這樣一個觀點:作為父母必須認識到,兒童不是在理想狀態(tài)下成長的。換句話說,兒童只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成長發(fā)展。因此,早期教育必須考慮兒童在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需要和接受能力。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真正智力超常的兒童畢竟只占兒童總數(shù)的很小一部分。不管是極少數(shù)超常兒童還是絕大多數(shù)普通兒童,首先都應該先接受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訓練,進而接受與他們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的發(fā)展水平相適宜的教育。而且這種教育既不應過早強行灌輸,也不應馬虎錯過。這也符合所有生物生存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對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關鍵期理論”是早期教育可能性的理論依據(jù)。請參閱:把握幼兒九大敏感期
既然研究已經(jīng)證實早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接下來的問題就是:
早期教什么和怎么教
很多的父母大都是在已經(jīng)有了孩子,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才來考慮具體該怎么辦的。
比如,有一位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學后成為尖子生,在孩子四五歲時就開始教他小學一二年級的數(shù)學、語文課程。孩子雖然學得比較吃力,但因父母教學嚴格,總算也學得差不多了。這位父母認為自己的做法叫“笨鳥先飛”,還經(jīng)常向其他的父母們介紹自己的經(jīng)驗,有些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