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孩子做的每一次主動嘗試
孩子小的時候往往什么都要搶著做:搶著掃地,搶著洗碗,但他還小,什么也干不了,所以父母就沒讓他做,可是為什么等他長大了,能夠洗碗掃地的時候,他卻變懶了,什么也不愿意做了呢?更甚者,他連自己的作業(yè),比如作文、畫畫什么的都要叫大人幫忙,怎么自己懶得去動腦筋了呢?很多父母都為此感到十分疑惑,為什么自己的孩子會變得如此毫無進取之心?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讓我們先向您介紹一個著名的心理學試驗。
實驗是用一只饑餓的小狗來做的。第一天實驗者把小狗領進實驗室時,實驗室有兩塊按板,按A板就能得到肉丸子作為獎賞,按B板就會被電擊作為處罰。饑餓的小狗一進到實驗室,就到處亂碰,希望能找到吃的,他偶然地按了一下A板,結(jié)果得到一個肉丸子,他又很偶然地按了一下B板,結(jié)果被電擊了一下,多次嘗試之后,小狗終于學會了只按A板,才可以每次都能得到吃的。
第二天把小狗領進實驗室時,實驗室仍然有A和B兩塊按板,但是它們的功能已經(jīng)被調(diào)換了,F(xiàn)在按A板會被電擊,按B板才能得到肉丸子,小狗剛開始當然是不斷地按A板,可是每次都得到電擊,于是小狗嘗試按一下B板,咦,居然得到了肉丸子。多次嘗試后,小狗終于學會了只按B板不按A板,就可得到吃的而不被電擊。
第三天把小狗領進實驗室時,情況又發(fā)生了變化,這次兩塊板都有電,無論按A還是B,都會被電擊,不會有肉丸子。小狗開始時還是很努力的嘗試,按一下A板,不行,有電!再按一下B板,不行,還是有電!多次嘗試之后,小狗終于學"乖"了,趴在地上哪里也不按了。
第四天,饑餓的小狗又被領進了實驗室,這一次,情況又發(fā)生了變化,現(xiàn)在兩塊按板都沒有電,隨便按哪一個都能得到吃的。實驗者等了又等,可是,學"乖"了的小狗卻不肯作任問嘗試了,最后實驗者甚至把肉丸子放到它的腳邊,小狗也懶得去碰它。
這個實驗叫做"習慣性無助"。小狗什么都不愿意嘗試的狀態(tài)就叫做"無助"的狀態(tài),但這種無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習得的。處于無助狀態(tài)的小狗是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的,它不知道什么才是被鼓勵的行為,所以他毫無自信可言。
這個實驗讓我們明白了,小狗是怎樣變得不自信的,也就是說它是怎樣學會了什么都不要去嘗試的。這個道理也可以讓我們反省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孩子天生就是積極的,勤快的,他一張開眼睛,就嘗試到處看看,當他能控制自己的動作時,他喜歡到處爬,到處摸,什么都拿起來咬,大人做什么,他也模仿著做什么,當然,因為很多事情他是第一次做,所以很容易出錯,如果每次嘗試大人都報以厲聲呵斥"不準……"或大驚小怪的驚呼"危險!不要……"時,孩子就好像被電擊了一樣,久而久之,孩子就學"乖"了,哪也不能碰,不準摸,不可以試,那就不碰,不摸,不試,他認為這樣才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再長大一點,孩子就漸漸變成該做的事情也懶得去做了。
親愛的父母.您現(xiàn)在明日孩子是怎么學會懶惰而不思進取的了嗎?了解到要讓孩子變得不自信是多么容易了嗎?
所以,如果您不想讓孩子變得懶惰,想讓他保持自信、積極進取,您就應該記往:當孩子做出某種嘗試時,只要不是危險的和損害別人利益的,大人就應該鼓勵他,并且提供機會讓他大膽嘗試。比如,孩子還不會洗碗時,他總想學媽媽一樣洗碗,你就不要簡單的制止:"不行!你會打碎碗的!"而是給他一個臉盆,放上幾只臟碗,再滴上幾滴洗潔精,讓他洗個夠;當孩子還不會掃地的時候,他總是來搶你的掃把,你也不要簡單地拒絕"去去去!不要越幫越忙!"而是給他一把小一點的掃帚,讓他掃個夠,如果他真的把地掃的一團糟,你也不必太計較,在贊揚他"真能干,會幫媽媽掃地了!"之后,再悄悄地把臟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