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對這痛苦負責:自己弄死了金魚,沒有別人可供譴責;天晚了,爸爸媽媽不能馬上再去買一條;明天要去幼兒園,只有再等一星期。尤其家長不要急于自己采取措施,自己去彌補孩子的痛苦,這些后果都是要孩子自己承擔的。當孩子痛苦時,爸爸媽媽要和孩子“共情”,不要斥責孩子“我不是早告訴過你嗎?誰讓你不聽?”允許孩子發(fā)泄悲傷的情緒,可以抱抱他,安慰他:“丟掉了心愛的東西,真讓人難過呀!钡羌议L的情緒要平靜而堅決,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痛苦或煩躁。在發(fā)泄難過的情緒之后,孩子只有接受現實,學會用理智規(guī)范情緒。于是孩子從中吸取了教訓,懂得了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經驗,便獲得了成長。
小巫在第二天和兒子Sam一起看剩下的兩條金魚,小巫說:“我知道你愛它們,喜歡和它們玩,但是不能抓著他們不放。”Sam立即回答:“我知道了,我就看,不摸!
在一些事情上采取邏輯后果
并非每一種行為都有非常明顯的自然后果,小巫說,那就要求發(fā)揮做父母的引導責任,給孩子樹立一些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一旦規(guī)則被打破,可以采取一些邏輯后果。
比如,Sam每天都經歷一系列他喜愛的活動:吃冰淇淋、看電視、聽故事。小巫告訴孩子,如果他的行為是正常的,那么他的生活也會正常進行,所有他喜愛的事情也會照常發(fā)生。然而,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常了,做了不恰當的事,擾亂了他人的生活軌道,那么他的生活軌道也會隨之發(fā)生錯亂,他所喜愛的事情就不會發(fā)生了,爸爸媽媽會根據情況取消他的某些特權,他會失去享受生活的機會。
Sam每天的晚上的程序是刷牙、洗澡,聽故事,上床睡覺。可是有時候,Sam就是不想刷牙。勸導無用,小巫還是會按時要求Sam上床睡覺,但是因為刷牙問題耽誤了時間,講故事就只有取消了,Sam就聽不到喜愛的故事了。
行為后果法,對父母有四大要求
小巫認為,實施行為后果法,對父母有四大嚴格要求:
第一,必須能“狠”下心來,讓孩子經理自己行為的自然性、社會性或者邏輯性后果。比如,告訴孩子如果貪玩不回家就會錯過晚飯的機會,就一定要實施,家庭食堂按時開飯,按時關張。而不是孩子回家后一哭一鬧,心一軟就給飯吃,那樣孩子根本無法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二,僅僅是實施行為后果,絕對不要實施父母情緒后果。首先,不能對孩子要挾“你不聽話,媽媽就生氣了”,用情緒逼迫孩子就范。其次,不要生氣、發(fā)怒或者抱怨“都是因為你,才讓我們心情惡劣!你氣死我了!币坏└改甘褂昧饲榫w后果,就會導致:本來是孩子的問題,變成了父母的問題;父母生活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受孩子行為的控制;讓孩子成為父母情緒的奴隸,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奴役。要讓孩子明白,正常行為的感本原因在于這是恰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為了父母高興去表現。
第三,實施行為后果,不是對孩子放手不管,而是當行為后果發(fā)生時,不要當“事后諸葛亮”,批評孩子,而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來體驗其后果,讓孩子的經歷占主導地位;當孩子因此而痛苦時,要給予共情;當孩子對怎樣才能改進自己的行為感到一籌莫展時,要幫助他分析現狀,找到解決的辦法。
第四,保持冷靜的態(tài)度、平靜的語氣、充滿愛意的目光和肢體動作。不要把事情變?yōu)樾古瓪饣蚴秋@示威力。
嚴格講,行為后果法也是一種懲罰,但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懲罰不同,它在孩子心里引起的不是憤怒、恐懼和怨恨,而是懊悔、難過和希望,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會引起什么樣的可預期后果,主動權在孩子手中。
小巫這樣對Sam講話:“可能你不想(有正常的事情發(fā)生)吧!碑斔硎井斎辉敢鈺r,小巫說:“那你知道應該做什么啊!盨am今年已經5歲半,不僅幼兒園的老師,國際學校學前班的老師也說他是個非常自律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