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三思而后行
多數(shù)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相當(dāng)重視,并且做到了事前的教育和溝通,然而孩子難免會疏忽、遺忘了父母的叮嚀,此時,適時、適當(dāng)?shù)奶嵝鸦蚴翘幜P將會幫助父母有效管教孩子。
另外,雖然通過“溝通”與“處罰”都能達(dá)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但是由于親子間的生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并不相同,再加上彼此的心智年齡、學(xué)習(xí)能力等差異,父母是否要把處罰的方式作為教育的手段,實在需要三思而后行。
“罰”與“不罰”的兩難
原則上,“罰”與“不罰”應(yīng)該取決于該項錯誤行為的性質(zhì)。如果孩子知道說謊是不對的“行為”,但是為了得到她想要的東西而不擇手段時,那么適當(dāng)?shù)奶幜P將有助于孩子的品格培養(yǎng)。但如果是孩子的“能力”不足,無法分辨說謊是一件不對的行為時,那么即使父母給予再多的處罰,也無法改變孩子的認(rèn)知,該項錯誤將不可避免地一再重演。因此,家長再面臨“罰”與“不罰”的兩難局面時,應(yīng)該先冷靜思考孩子錯誤行為的性質(zhì),再決定采取何種適當(dāng)?shù)拇胧。如果最后真的必須要處罰孩子,請選擇合理的處罰方式,以免徒勞無功,又破壞親子關(guān)系。
處罰并非教育的目的
總而言之,考慮到處罰的使用時機、使用后的成效以及對孩子日后的影響,父母們在施行處罰前,應(yīng)該花較多的時間衡量各種主客觀環(huán)境,比如孩子對于何種處罰方式較能接受,同時又可以使其偏差行為獲得矯正,從而使錯誤不至于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fù)出現(xiàn)。
“處罰”的價值只在于短時間內(nèi)對孩子特定錯誤行為的制止與糾正。要達(dá)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僅靠“處罰”是不夠的,“事前的溝通與說明”、“事后的檢討與強化”將會是為人父母所可以依賴的好方法。
合理的處罰方式
名稱
說明
方法
剝奪式
以移除孩子喜愛的事物為主,讓孩子知道當(dāng)他做出錯誤行為時,可能會面臨的后果。1.不準(zhǔn)看電視;2. 不能打電子玩具;3.不給零用錢。
施予式
以直接訓(xùn)話或施以生理上的處罰為主,當(dāng)孩子做一些危險的行為時能夠立刻停止,并且了解他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1.言語訓(xùn)斥;2.打屁股;3.打手心。備注:
“施予式”的處罰并不等于“體罰”。處罰的目的是要使孩子了解錯誤所在,并且及時阻止孩子做出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但是“體罰”卻可能造成孩子被羞辱的感覺,因此過激的體罰,容易給孩子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甚至影響其價值觀和人際關(guān)系。
處罰的益處
消極的益處
防止重大傷害事件的發(fā)生。
積極的益處
可借助處罰的過程,溝通親子間有差別的觀念,了解彼此對于特定事件的想法,以及加強親子間的對話與互動。
適當(dāng)及時的處罰可以幫助孩子避免危險、減少傷害并趁機進行教育,這才是“處罰”的目的所在。
“事前溝通”是教育的基本原則,而“溝通”和“處罰”都可以達(dá)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撰文/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