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要不要對孩子進行金錢和消費的教育,家長的看法各不相同。
有部分家長是反對進行這類教育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明確主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追逐名利是小人行為,讓孩子小小年紀接觸金錢,學習理財,會染一身銅臭,孩子哪里還有心思學習呢?所以,雖然家長為孩子買吃買穿,給繳學費、培訓費,花錢游樂,買保險等,日常生活經(jīng)濟生活無處不在,但家長不讓孩子知道這一切。
有的家長認為,要培養(yǎng)孩子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品質(zhì),小小年紀就讓孩子接觸金錢、消費、會染上好吃懶做、浪費等壞習氣。他們覺得孩子不懂花錢才好呢。
也有家長卻直截了當?shù)亟逃⒆,有錢如何如何好,放手讓孩子花錢。他們認為,孩子養(yǎng)成了高消費的習慣,長大了就會想方法設(shè)法去賺大錢。
看法和做法盡管不同,但是,家長已經(jīng)用自己的言行對孩子進行金錢與消費方面的教育,只是他們的觀念不同,因而教育的方法也就不同。
其實,要不要對孩子進行金錢與消費的啟蒙教育,并不難回答。當前,我國正提倡和推行素質(zhì)教育,其中一項基本內(nèi)容是:學會生存。孩子生活在當今社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社會。生產(chǎn)、交換、分配、消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nèi)容。孩子要學會生存,就是學會在市場經(jīng)濟社會中生存。對孩子進行金錢和消費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關(guān)鍵是教什么、怎么教,也即教育的科學性問題。
對幼兒的金錢與消費教育應(yīng)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讓幼兒通過感受切實可見的生活細節(jié)接受教育。幼兒期的金錢與消費啟蒙教育的重點在觀念教育,以及最初級的消費行為指導。
認識錢幣
孩子三歲以后,就可以學著認識紙幣和硬幣。從認識元、角開始。
認識錢幣,不光是讓孩子說得出錢幣的面值,還應(yīng)知道它們所代表的實際價值。如乘公共汽車時,讓孩子去投幣箱投幣,知道有空調(diào)的公交車票比沒空高的的貴。也可以讓孩子去買冰棍,知道不同品牌的冰棍,價格是不一樣的。去兒童樂園時,讓孩子知道五元錢可以玩哪幾項游樂活動等。
待孩子熟悉元、角之后,還可以接著教他認識十元、二十元、五十元,或者認識十元?傊,應(yīng)根據(jù)孩子對錢幣的實際認識的多少來確定教學的深淺度。
知道錢是怎么來的
有個五歲的女孩被詢問錢是哪里來時,回答是“錢是搞活動時領(lǐng)導發(fā)的”。這女孩子看到過媽媽在年終聯(lián)歡會上領(lǐng)紅包的場面。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媽媽在年齡的孩子理解事物一般是依賴于具體可見的情景或事物,F(xiàn)在,一些單位將職工工資打入銀行卡,要讓孩子懂得工資的真正意義是不容易的。但孩子到五六時,家長應(yīng)試著說明“錢是從哪里來的”。
錢不是誰發(fā)給誰的。錢是爸爸媽媽通過勞動換來的。對這個道理,不光要說,還要讓孩子理解。如孩子早上不愿早起,或纏著父母不讓離開時,可以說:“爸爸(媽媽)不上班,工作完不成,就不能為國家作貢獻了,這樣我們就沒有錢收入了。我們沒錢,就不能買吃的,不能買玩具了。”孩子雖然搞不懂其中的道理,卻能知道上班與得到錢有關(guān)系,知道上班勞動(工作)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