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許多父母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寶寶有許多事情都不會做,比如,不會自己穿衣、不會自己吃飯……這時父母才開始真正擔心起來,后悔自己對寶寶“照顧”得太周到了。由此可見,父母從小就應培養(yǎng)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照顧能力,這樣才不會在凡事都得自己來的環(huán)境中驚慌得手足無措!
一、培養(yǎng)自理能力養(yǎng)成獨立個性
資深幼教專家黃琬玲強調:當孩子逐漸成長之際,母親就得把握時機啟蒙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他逐漸擁有獨自生活的能力。
母親或許要問:“什么是生活自理能力?它對孩子很重要嗎?”
專家:簡單地來說,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寶寶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即寶寶從仰賴成人的幫助,到學習認知照顧自己的食、衣、住、行等歷程。對孩子來說,是踏出家庭“暖房”的第一步,因此,絕不能馬虎。
觀察中國家庭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通常很弱,甚至到了成年之后還有某些部分需抑賴父母的協(xié)助,例如:找個東西,都得請媽媽幫忙等。黃琬玲解釋,原因可能在于,父母沒給機會學習。以中國人傳統(tǒng)的價值觀而論,多數(shù)的父母對待子女會采取寵溺的態(tài)度,再者受到會念書才有出息的觀念影響,許多父母會認為:“孩子只要念好書就好,生活瑣事自然有長輩代勞。”久之就會導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低落。
其次,職業(yè)婦女增加,家中不乏有保姆、外勞幫忙做家事,在樣樣有人代勞的情況下,很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依賴的心理;如果父母在過程中又因疏忽沒有察覺或指正,可能就會使孩子變的嬌生慣養(yǎng),甚至成年之后還不能獨自處理自己周遭的瑣事。
二、培訓前注意需知
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不一定非得一板一眼、按步就班來才行。黃琬玲說:“不宜矯枉過正,有些父母太過強調步驟,要求寶寶生活嚴守紀律,反而會使孩子產(chǎn)生焦慮。”
1、階段性培養(yǎng),父母應成為孩子最好的教練
知道嗎?人一出生就會有生活自理的欲望呢!比如:小嬰兒會試著用手扶奶瓶,這就是自理能力的開始。所以當寶寶出現(xiàn)學習的動機時,母親就可放手讓其嘗試自己動手。但得注意:不要臨時想到什么就趕緊拉著寶寶學什么,而是應該按照孩子的成長階段來進行,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訓練前準備工作不可少
在著手訓練前,得替寶寶準備一個完美的學習環(huán)境,如此寶寶才可學的又快又好。黃琬玲建議,母親應先替寶寶準備一些適合的工具,有了完善的設備,寶寶才能穩(wěn)健地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三、教食、衣、住、行自理能力之實戰(zhàn)手冊
黃琬玲認為,其實一歲多的寶寶是很勤勞的!有時你不要他幫忙,他也會積極參與,但此時如果您常質疑他的能力或是嚴厲地糾正,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興趣。
1、小心孩子向媽媽學習偷懶
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時間的累積,持之以恒的訓練,不懶散、不懈怠,相信就可以使孩子有秩序、有規(guī)律。但前提是,母親自己也得有良好的生活常規(guī)!否則一股腦兒地要求孩子做這做那,但自己卻一竅不通,可就難以服眾!
黃琬玲認為,父母應根據(jù)孩子的發(fā)展順序來給予訓練,才不會讓寶寶因難度太高而失去興致。
例如:1歲寶寶自己會站了,就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抹肥皂;1歲半就可以開始鼓勵孩子自己脫襪;2歲就可以嘗試自己穿鞋、脫褲子、如廁等;而不是為了圖自己本身的方便,直至2歲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