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qū)一 等孩子上學后再好好教育
現(xiàn)在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有這樣一個觀點:孩子才三四歲,年齡還小,不懂事,現(xiàn)在就應讓他多玩玩,等孩子上學以后,再好好教育他吧。但是父母們不知道,在這一階段如果對孩子比較溺愛、袒護,就會使孩子變得任性、淘氣。從小沒有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以后要想改過來就比較困難。
典型案例一:我的兒子今年10歲了,上四年級,我們覺得他的一些習慣很不好,但現(xiàn)在改起來很困難。
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就比較溺愛他,他的爺爺奶奶更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當時總覺得孩子還小,正是玩的時候,而且我家的條件還可以,總是千方百計地滿足他的需要,他要什么就給他什么,總是想等孩子上了學再教育也來得及,沒想到孩子上學后還是老樣子。上課不專心聽講,放學回家不認真完成作業(yè),總是要先看電視、打游戲機,最后才潦草地把作業(yè)一做,有時還撒謊說寫完了。有時候,我和他爸氣急了就打他一頓,可是一點用都沒有。
典型案例二:我的女兒今年也是10歲,也上四年級,孩子現(xiàn)在學習成績非常優(yōu)秀,而且還是《中國少年報》的小記者。
我們從孩子3歲時就培養(yǎng)她的獨立性,從那時起,她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來做,比如早起穿衣、疊被、洗漱都是她自己來做,到后來就連去幼兒園也是她自己去,我們先跟她說去幼兒園的路上一定要靠邊走,過來車了就站住,等車過去了再走。開始我們在后面悄悄地跟了幾次,以后就不再跟了,都是她自己去自己回,從不用大人接送,F(xiàn)在孩子學習也很自覺,回家后放下書包,洗完手就寫作業(yè),直到把所有作業(yè)都寫完才吃飯、看電視或出去玩一會兒。
誤區(qū)二 專家談家教中的“四心”誤區(qū)
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根據(jù)自己最近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的家長總是無法擺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誤區(qū)。
平常心變補償心
許多家長因為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上大學,于是拼命要讓孩子得到補償,想讓他們“出人頭地”。
專家指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讓孩子好好地做一個平常人,這才是父母應該具有的平常心。
正常心變反常心
一些孩子的舉動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設計的模式卻變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貪玩,父親就認為他得了多動癥,帶到醫(yī)院就診。醫(yī)生看看孩子很正常,可是父親堅持己見,醫(yī)生只好對孩子說:“你沒病,你父親有病。”
責任心變虛榮心
有個女孩的父母硬要女兒考重點學校,女兒不堪重負離家出走,父母后悔不已?梢娞摌s心到頭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懼怕心變代替心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孩子要出去郊游,整理好了行裝,母親發(fā)現(xiàn)他忘記帶御寒衣服,但存心不告訴孩子,果然,孩子回來后說:“這次我凍得夠嗆,以后一定要記著多帶一些衣服。”孩子就此積累了經(jīng)驗。但大多數(shù)的父母卻不是如此,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