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擠在一張床上,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的心理依賴就會像小蟲子一樣慢慢滋生、長大,日久天長變得離了父母這根“拐棍”不會走路、自己的小腰板挺不起來。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獨立是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形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孩子的行為方式,“內(nèi)容”是孩子的內(nèi)心。幼兒適時和父母分床,對于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促進其心理成熟十分必要。這種獨立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與孩子日后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直接掛鉤。
戀父或戀母:3歲左右的寶寶能分清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并把自己劃進男或女的范圍,有了最初的性別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心理發(fā)育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必然會在感情上更加依戀父母中一方或雙方。理想的結果是男孩跟父親認同,女孩跟母親認同。如果男孩更傾向于母親,女孩更傾向于父親,此時孩子又不和父母分床,有可能助長其戀母或戀父情結,尤其是那些長期和媽媽或爸爸摟著睡的男孩或女孩;即便孩子都依戀或都不依戀也不好,它讓孩子弄不清應該依戀誰、學習誰,缺乏作為一個男人或女人應有的自信、自愛和自律,嚴重的可能形成“性身份障礙”, 造成“男不男,女不女”。
性幻想:稍大一點的幼兒與父母同床“親密無間”,肯定沒有好處。有時候孩子好像是睡著了,但仍然有可能聽到點什么,看到點什么,或感受點什么,它比成人預料的要多得多。盡管我們可以百分之百地承認孩子不明白父母在做什么,但這仍會在孩子的內(nèi)心形成模糊的記憶,生根發(fā)芽,造成不可言說的心理負擔,形成某些父母不易察覺的心理感覺。這種感受如果沒有找到恰當?shù)氖柰ㄇ,有可能把不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帶入青少年階段,甚至成人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發(fā)育,容易滋生孩子有害的性幻想。
通常情況下孩子跟媽媽睡在一個床上,自然會影響到夫妻關系,父親有意無意就會感受到有一種被拒絕感、被拋棄感,也就是說對母親來說孩子代替了丈夫的位置。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讓寶寶一生下來就自己睡一個房間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即使嚎啕大哭,引來了父母,得到的也只是些寬慰,絕不可能“插足”到父母的房間。孩子長到5~6歲,他們非常感興趣做一種游戲式的睡覺,那就是sleeping over ——幾個小朋友自愿商定集中到一位小朋友家去睡覺。他們分別帶好自己的睡袋、洗漱用品,集中到一位小朋友家,晚上可以讓孩子感到其樂無窮。
自己睡,從多大開始?
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在生兒育女這件人生大事上,絕不忽視與國際接軌:抓住關鍵期,給孩子一個相對獨立的睡眠空間。那么,孩子到底多大和父母分床合適?一些教育及心理專家的共識是,根據(jù)寶寶性格特點和家里的居住狀況,決定讓寶寶自己睡的時間,當然越早越好。
最佳的嬰兒期:條件具備,最好在寶寶出生前就布置好色彩斑斕的嬰兒房。從一降生就培養(yǎng)寶寶單獨睡的習慣,日后寶寶就不會經(jīng)歷被“改造”之苦。但多年的積習、初為父母的擔憂,總令一些新手爸爸媽媽視近在隔壁的寶寶如遠離千山萬水;絕大多數(shù)寶寶即便只有幾個月大,也知道怎么跟爸爸媽媽“要條件”,哭就是最好的“討價還價”的手段。這足以讓心太軟的爸媽心驚肉跳,有相當一部分寶寶的“單獨睡”因此半途而廢。所以,新手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