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可謂對比鮮明。人之初,性本善。其實幼兒最初并不自私,許多時候當(dāng)孩子要和父母一起分享食物時,多數(shù)父母會說:“我不吃,寶寶自己吃吧。”熟知就是這句話把孩子萌發(fā)的那點愛心給抹殺掉了。記住你接受孩子給的食物,讓他從小學(xué)會與人分享,是培養(yǎng)孩子孝心、愛心、同情心的最簡單方法。切不可縱容孩子吃獨食的行為。
鏡頭之三:媽媽為妞妞削蘋果時,不小心劃破了手,鮮血順著手指流下。兩歲的妞妞瞪著大眼睛不知所措,媽媽說:“快把你的手絹給媽媽按住傷口。”然后找來創(chuàng)口貼包住手指。妞妞小聲問:“媽媽疼嗎?”媽媽說:“很疼的。妞妞可不能拿刀,會切手的。”妞妞懂事地點點頭,媽媽又不失時機(jī)地請求:“乖孩子來給媽媽吹吹。”妞妞噘起小嘴一邊輕輕地吹,一邊說:“別怕,吹吹就不疼了。”
鏡頭之四:爸爸病了躺在床上,5歲的楊揚(yáng)走過來說:“爸爸你難受嗎?我給你倒杯水吧?”“去一邊玩去。別煩我。”爸爸沒好臉地說。媽媽也過來拉楊揚(yáng),“快到客廳看電視去,別叫爸爸傳染你了。”吃飯時,楊楊說:“我給爸爸端碗粥吧。”“別了,你哪端得了?你爸不餓,你先吃。一會兒電視還有動畫片呢。”媽媽幾句話就把兒子哄到飯桌前。母子倆不再理會屋里的病人,自顧自地吃起飯來。
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其實一歲前的嬰兒就有情感反應(yīng),別人哭他會隨著一起哭;一兩歲的幼兒看到別人哭,就會拿自己喜歡的玩具去安慰,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有了想減輕別人痛苦的本能,這是愛心先天的自然流露。可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就會逐漸消失。因此,父母千萬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愛心的機(jī)會,時刻注意引導(dǎo)和培養(yǎng)孩子去關(guān)愛別人。
鏡頭之五:爸爸下班到幼兒園接兒子回家。他抱著兒子邊走邊說:“要過年了,今天我們單位大掃除。”兒子問:“什么是大掃除?”“就是掃地、擦桌椅、擦玻璃、倒垃圾。”爸爸解釋著。“那爸爸累不累呀?”兒子又問。“當(dāng)然累了,腰酸背疼的。”爸爸故意夸張地說。兩歲的兒子扭動著身子:“放我下來,我自己走。”爸爸放開手,兒子邁開雙腿走起來,還大聲說:“看,我會走,我不累!”
鏡頭之六:星期天,王女士偏頭痛犯了,就讓丈夫帶女兒去逛公園,自己好在家休息休息。剛剛臨近中午,父女倆就回來了。5歲的女兒撒著嬌地?fù)湎驄寢專?#8220;我餓了,給我做好吃的飯。”爸爸勸道:“媽媽病了,我來給你做雞蛋方便面。”“不。我要吃媽媽做的瘦肉皮蛋粥和蔥花餅。”女兒不依不饒。王女士硬挺著起身說:“寶貝別著急,媽媽這就給你做。”爸爸這邊訓(xùn)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