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掃除自私自利的心理,對于食物不要爭多嫌少,對于一切玩具,不要搶奪霸占,遇到這種事情,務須善事曉諭,教兒童推己及人,引起他們設身處地的思想,養(yǎng)成大公無私的習慣。"(2)幫助人家。他認為,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兒童能夠做的事情,做父母的,就應當教兒童自己去做。(3)守秩序。他說:"社會是公眾集團,個人在這集團中活動決不可圖一己的性情,比如人家談話,不要去參雜其間,人家工作不要去吵鬧,人家休息的時間,不要高聲談笑,凡此種種,都要從小教訓,養(yǎng)成這種習慣,長大了,才能確守社會秩序,做個健全優(yōu)良的國民。"
習慣養(yǎng)成的原則 陳鶴琴認為,父母和教師在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中,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以身作則。陳鶴琴認為,父母和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要做兒童的模范,因為兒童的腦筋是純潔的,而且又是富于模仿性的,看到好的舉動,無形之中,就得到好的印象,看到不良舉動,無形之中,就得到壞的印象,所謂'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
2、注意第一次。陳鶴琴認為,"無論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 兒童種種壞的習慣都是由于開始學的時候,他們的教師或父母沒有留意去指導他們的緣故,以致后來一誤再誤,成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時候教得好。所以對于第一次的動作,做父母和教師的要格外留意教導,以免錯誤。
3、不要有例外。陳鶴琴指出,"養(yǎng)成好習慣難,養(yǎng)成壞習慣易。做父母或老師的要使小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在好習慣未成的時候,不準小孩子有例外的動作。一個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壞已成之習慣。"
4、發(fā)揮兒童的主動性。陳鶴琴指出,小孩子學習事物須自己學習。他說:"做這個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神經(jīng)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做的,你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最危險的,就是兒童沒有思想的機會。我們?nèi)艘惶斓酵硭龅氖虑,所有的活動,十之八九都是習慣。早上起來,穿衣是習慣,吃飯是習慣,走路是習慣,寫字是習慣,運動是習慣,睡是習慣,一切的一切,都受習慣的支配,思想的時間卻是很少。凡百事情做父母和教師的,切不可一手包辦,或橫加干涉,應當從旁觀察,相機指導。直接經(jīng)驗,自己思想,是學習中的唯一門徑。"
為此,應鼓勵兒童去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世界。他指出,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fā)現(xiàn)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漸進。陳鶴琴認為,持之以恒是養(yǎng)成習慣的必要步驟。他指出,"不斷地做,是養(yǎng)成'習慣'的必要步驟,單是'知'而不'行',單是'理論'而無實踐,樣樣事體都不會成功。不斷地做,習慣養(yǎng)成了,然后可以持續(xù)不斷,表現(xiàn)出成績來。"
陳鶴琴認為,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要經(jīng)歷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首先是完全由老師或父母來管理和約束。第二階段是由團體管理。最后是自己管理。
6、積極的鼓勵。陳鶴琴主張在兒童習慣的養(yǎng)成中應多鼓勵。他說,"一切的一切,你要用鼓勵的方法來控制兒童的行為,來督促兒童的求學。消極的制裁不會發(fā)生多大的效果的,有時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7、多接近自然和社會。陳鶴琴認為,走進自然和深入社會是養(yǎng)成兒童良好習慣的有效途徑。他說,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知識的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活教師,每一個人都應當向它們領教,向它們探討。
附:
陳鶴琴簡介:(1892~1982),浙江上虞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