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1、語氣肯定、直接了當(dāng)
忌:語氣委婉、目的不明
棠棠5歲,很愛畫畫。媽媽還在幼兒園里給棠棠報了鋼琴班,所以每周一、三、五都有鋼琴輔導(dǎo)老師來帶他去上30分鐘的鋼琴課。一次,江老師來領(lǐng)棠棠的時候,趕上棠棠在專心致志地畫畫。江老師對他說:“棠棠,你能把你的畫收起來嗎?老師在等你上鋼琴課呢!”棠棠頭也不抬地說:“不,我還沒畫完畫。”
另一位有經(jīng)驗的老師聽了棠棠的回答后,說道:“棠棠,把畫收起來,鋼琴課的時間到了。”棠棠聽后,乖乖地把沒畫完的畫收好,然后高高興興地跟江老師去上課了。
專家點評:顯然,使用不同的語氣,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疑問句會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空間,他通常會作出符合自己意愿的選擇。比如,對于“能不能把畫收起來”的問題,棠棠選擇回答“不”。與疑問句相比,陳述句則不給孩子選擇的余地,并能讓孩子明白他們需要履行的責(zé)任,如“把畫收起來”。
所以,大人在說話之前,應(yīng)該明確自己是要詢問還是要求。如果是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最好使用陳述句,如果是詢問孩子是否愿意做某件事,才用疑問句。運用成人間的婉轉(zhuǎn)迂回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是不妥的。
注意2、用詞具體、形象、通俗,清楚地表達期望與要求
忌:用詞抽象、籠統(tǒng)、華而不實
某個老師這樣對一群3歲左右的小朋友說:“每一個小朋友都應(yīng)該愛護圖書。”但是沒過多久,就發(fā)生了書被撕破的事件。當(dāng)老師責(zé)問犯錯誤的小朋友“為什么不愛護圖書”時,小朋友問:“老師,愛護是什么意思?”
專家點評:很多時候,父母和老師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明明才給孩子說得清清楚楚,孩子卻“明知故犯”。大人氣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責(zé)任可能就在我們自己?籠統(tǒng),抽象的用詞,如“愛護”,會給年幼兒童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換一種形象、具體的說法是必要的。
“我希望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做到不折書,不撕書,不在書上亂寫亂畫。”
注意3、循序漸進、耐心仔細(xì)。
忌:“一廂情愿”,高估孩子的記憶容量和接收信息的能力
在實驗課上,一個年輕的實習(xí)老師計劃教3~5歲的孩子學(xué)會播種。她這樣說道:“小朋友,今天我們要學(xué)習(xí)播種。請每一個小朋友都去水池邊拿一個小紙杯,到門口的藍(lán)桶里盛上大半杯黑土,然后到我這里來領(lǐng)一粒種子。把種子埋進土里,再到水池那兒接一點兒水,最后把紙杯放在水池邊的臺子上。”聽完實習(xí)老師的指導(dǎo)后,有的孩子站起身,但不知道要做什么;有的孩子仍然坐在地毯上,看著老師;有的孩子去拿紙杯;有的孩子去捧了些黑土……
專家點評:孩子們的這些不同反應(yīng)并不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