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能如愿以償。許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卻無節(jié)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
所以,父母應(yīng)善于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長大后的成就要遠遠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xiàn)。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愿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拔腿就追;厝ズ蟪酝晖盹垼改膏嵵氐睾秃⒆咏徽,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并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qū)5:家務(wù)活父母干就行了
我們小時候都被父母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wù),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里做事。調(diào)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后讓孩子參與家務(wù)勞動寫進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gòu)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務(wù)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里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傊,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yīng)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wù)。
誤區(qū)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國的父母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父母是“沒看見”,不去干預(yù),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父母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父母過后反復(fù)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qū)7:完全講民主
從前的父母容易簡單粗暴,而現(xiàn)在的父母容易太講民主。父母作了一個決定,孩子尖叫為什么,你解釋,他再問為什么,你再解釋。其實他并不真的想尋求答案,而只是引誘你進行一場辯論,而無論你表達得多么清楚,孩子總會有自己的理由。
其實民主是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鼓勵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但并不意味著可以討價還價,甚至遷就退讓。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不帶歉意與威脅地說明,“因為我是父母,所以做決定是我的責任”。大人想成熟的意見應(yīng)該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當你以懇求、交易、賄賂、威脅、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在鼓勵他不講理。
誤區(qū)8:你唱紅臉我唱白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