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啊!我們怎么沒有想到呢!”他們圍在一起畫下了他們的寶馬標志……
案例六:
隨著一步步對車的細致化創(chuàng)作,他們對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開始想到要有引擎和排氣管;剎車和油門。他們找來了奶粉罐頭和卷桶紙的芯子,把它們一個個的接起來,一直從車頭接到車尾;當他們正享受著自己的杰作時,他們發(fā)現(xiàn)先前做的后視鏡不能反光,看不到后面,于是他們找來了大大的扇貝殼;當他們想5個人一起坐進去的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后排的空間太小,擠不下;當他們想把玻璃窗變成自動上下開關(guān)時,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造的門很容易壞……
反思:
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一直是我在游戲中提倡的。我間接的幫助他們,不讓他們失去信心,鼓勵他們自己動腦、動手,在“做中學”,重視“做”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陳鶴琴認為“做”是教學的基本原則,“做”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做,是與理論相結(jié)合的做,做更能使學生學得扎實,學得有用。
案例七:
反復改造了這輛寶馬后,孩子們對自己的杰作相當滿意。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想?yún)⑴c這個游戲,但又考慮到游戲的效果,同時游戲時的人數(shù)不易太多,所以大家決定在造一輛一樣的車?墒,之前沒有參與制作的天天、馮匯一等孩子遇到了和聰聰、張翔云等孩子剛開始時遇到的相同的問題——不知從何下手。而聰聰、張翔云、辰辰又在忙于自己的工作,不能一直幫助他們。怎么辦呢?這時,天天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你們把它畫出來吧!我們看了就知道了!”此時的聰聰和張翔云他們很有成就感,他們一口答應(yīng)了,每個人都去拿了一張畫紙,認認真真地畫起了制造圖紙,做起了記錄。
反思:
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