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之所以如此進步,是因為人們在交往中不斷調整自己,提高自己。一個人良好的社會關系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從小培養(yǎng)幼兒健康的社會性是教師的重任。發(fā)展幼兒社會性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同伴的交往。根據(jù)幼兒發(fā)展水平,教師在工作中不斷變換各種教育手段,使幼兒學會與人交往,學會做人,學習社會知識,發(fā)展社會技能。并且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來互相學習。只有認識到了幼兒與同伴的交往的重要性才能夠在工作中運用適宜的方法引導幼兒,來發(fā)展幼兒的社會性。
。ㄒ唬 同伴交往有利于兒童學習社交技能和策略,促進其社會行為向友好,積極的方面發(fā)展。
在同伴交往中,運用微笑,請求表示邀請等,從而嘗試自己學會的社交技能和策略,并隨時根據(jù)對方的反應進行調整。使之不斷鞏固、熟練、恰當。另外,幼兒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對方的社交行為而學習。運用一下新的社交手段,從而豐富了自身的社交行為。同伴關系中,交往雙方都處于平等地位,需要幼兒特別關注對方的反應和態(tài)度。同時提高自己行為的表現(xiàn),以保證順利交流,從而更能鍛煉幼兒的社會適應性。
在幼兒的交往過程中,同伴的反饋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做出的友好、合作、分享等積極行為,同伴便相應的做出肯定的反應。而如果你做出獨占、搶奪、打人等消極行為,則同伴相應做出否定、拒絕、討厭的反應。這種豐富、直接的反應有利于幼兒社會行為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二)、同伴交往對幼兒情感起積極促進作用。
幼兒與幼兒之間的良好的交往關系,能和良好的親子關系一樣,使自己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心情輕松、活潑、愉快,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時經常表現(xiàn)出更多的、更明顯的愉快、興奮和無拘無束的交流,并且能更放松、更自主地投入各種活動。并且不少研究也都發(fā)現(xiàn),當幼兒處于困境,比如有危險的情境時,同伴的幫助往往使其擺脫困境,情緒恢復平靜、愉快。
(三)、學前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的觀察學習和積極探索,有助于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帶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他們在共同活動中也會做出各不相同的具體表現(xiàn),即使面對同樣的玩具,也可能玩出不一樣的花樣,可見同伴交往可為幼兒提供了分享知識經驗、互相模仿、學習的重要機會,
幼兒常在一起探索問題,這些都是非常有助于幼兒豐富知識,發(fā)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同伴交往對幼兒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提供有效的作用,同伴交往為兒童進行自我評價提供了有效的對照標準。例如:中班幼兒已經能夠將自己與同伴作簡單的對比,他們常常會對另一個幼兒說:“我比你快”或者“我畫的比你好“等等。同伴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為幼兒提供自我評價的參照,使幼兒更好的認識自己。
同時,與同伴交往中發(fā)出不同的行為,往往會遭到同伴的不同反應,如:打人常招來同伴的逃避、厭惡,而微笑則會換回友好,從同伴的不同反應中,幼兒可以了解自己的行為的好與不好,又可以認識到自己行為與他人的關系,并從中進行調節(jié)、控制自身行為。所以,同伴交往尤其是同伴的反應,對幼兒的自我意識的調節(jié)發(fā)展有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