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采訪過社會學(xué)大師費孝通,老先生就說了,要讓孩子相互學(xué)習(xí)。同伴交往的一大功能就是相互學(xué)習(xí)。兒童的學(xué)習(xí)是一種觀察性學(xué)習(xí),兒童懂道理經(jīng)常不是聽會的而是看會的:我看你是怎么做的,你挨打了,我可要小心了;你燙傷了,我也得注意。相互學(xué)習(xí),相互借鑒,彼此取長補短,會使孩子的整體水平都得以提高。
第三個原則就是我們的孔老夫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我尊重別人,我善解人意,我愿意幫助別人,但不等于我要失去我自己。保持自己的個性,保持自己的優(yōu)勢,保存自己的處世原則,同伴間求同存異,反而不會被遺忘、被取代。特點不同的人在一起才更有趣味性。
記者:同伴交往問題,也是兒童社會化問題,父母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做好社會化過渡呢?
孫云曉:做了幾十年的兒童教育和研究,我有一個非常深的感受就是:兒童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他們社會化的過程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群體性,就是說兒童長大是在群體的交往中長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的這樣一種交往的體驗;第二個特點是實踐性,兒童是通過親身體驗去明白道理的。同伴的交往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我就常想,我小的時候,有的時候朋友間好成一個人,有的時候鬧別扭分開。后來,這些朋友有的恢復(fù)友誼,有的疏遠(yuǎn)了,被別的朋友、新的朋友取代了。正是在這種分分合合的新老朋友交往中使我學(xué)會了什么叫友誼,什么叫孤獨,什么叫社會。所以,我要說,兒童的社會化是離不開同伴的群體交往的。
那么,什么是兒童的社會化呢?我用一種通俗的語言來表達(dá),就是當(dāng)你心中能夠想到別人,你的社會化就開始了,當(dāng)你能夠處理好你我他之間的關(guān)系的時候,你的社會化就達(dá)到了一定的水平。獨生子女靠一家一戶是難以教育好的,獨生子女父母只有聯(lián)合起來,讓孩子們自由交往,充分實踐,以群治獨,才能使孩子們順利成長,成為成熟的、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