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綱要》的頒布和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也由封閉走向了開放,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由單純知識的傳授轉向為幼兒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幼兒有關自然界的知識,而且能激發(fā)幼兒對自然的關心和興趣,初步形成幼兒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對幼兒的發(fā)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運用各種感官,通過主動、親歷的動手動腦的活動,對周圍事物、現(xiàn)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
具體到一節(jié)科學活動的設計包括四個方面:課題設計、目標設計、材料設計、過程設計。
一、課題的設計--幼兒本位
課題的設計包括選材、設計活動方案及課前準備,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應充分考慮到幼兒。
1、選材應注意的事項:
①反映多方面的科學內容。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涵蓋面大,包含了物理、天文、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人體科學等。因此,為了拓展幼兒的見識,讓幼兒有機會接觸各個領域的知識,從小滲透科學意識,我們應善于挖掘適合孩子學習探究的科學教育內容。如:物理學中的光、電、磁、力、熱;天文學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運動;化學中的化學反應(碘淀反應等);生物學中的動植物生長與進化;地球科學的風云雷雨;人體科學的探索人體的奧秘等。
、谫N近幼兒實際生活經驗!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反復強調了"周圍環(huán)境"、"身邊常見的"、"生活中"這些字眼。由此說明,幼兒園科學教育內容的選擇應是貼近幼兒生活的,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離幼兒生活很遙遠的東西搬到課堂中來。
、圻m合集體學習的內容。目前,幼兒園開展的科學教育活動多以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為主,而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又通常是集體的教學活動,集體教學活動就是要解決集體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正規(guī)性科學活動的選材應該是適合集體學習與探究的內容。如:大班的《會變魔術的鏡子》這一活動中要求幼兒感知平面鏡的特點,遷移這一經驗解決用鏡子"變出"多個物體的問題。這一目標應是對所有幼兒的要求,較為適宜在集中教育活動中進行;而探索兩面鏡子夾角成像或其它現(xiàn)象則可在區(qū)域活動中進行延伸。又如:《種豆》這一活動則不宜作為集中教育活動中的內容,它可讓幼兒在區(qū)角活動中完成,也可在家庭中通過親子活動來完成。
2、設計活動方案應符合本年齡段幼兒的接受水平。選好了教學內容,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接受水平來設計活動方案。有時同一個教學內容可以同時在大中小班中進行,如:《有趣的泡泡》這一活動,設計方案不同均可在各個年齡段中實施,但它的目標定位與側重點是不相同的。每個活動一般還包括:課題的引入--應直接明了;問題的設計--應切中要害,讓幼兒知道怎樣回答;記錄的設計(并非所有活動要記錄)--應支持孩子的學習,不讓孩子感到負擔。
3、課前準備主要是教師對科學原理的研究及對科學實驗的演練。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對幼兒的學習負責任的一種行為。為了確保幼兒科學探索的順利進行,教師在活動組織前,必須對科學活動中應用到的相關原理進行研究,研究每個科學活動應該把知識點定位在哪里(每個活動一般只定一個知識點,防止把多個知識點套在一個活動中),確定了知識點,方便于教師設計活動方案。教師并應反復演練實驗過程,便于預見活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尋找相應的對策,做到胸有成竹。如:為什么用蠟燭寫字在水里會顯現(xiàn)(油水分離);同樣坡度的斜坡,為什么重的球滾得快(重的球勢能大,從斜坡上滾下,勢能轉化為的動能也就大,則滾得快)。又如:大班的《快樂轉轉轉》,教師通過了反復研究與演練,得出了要讓陀螺平穩(wěn)、持久轉動的主要條件是:重心低,上輕下重,穩(wěn)定性好;軸垂直,軸心正,減少搖擺;圓面,減少阻力;同時,還有一些影響因素:如作用力的大小、圓面的大小、軸尖的圓滑程度、接觸面的粗細、轉動的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