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反復研讀教學內容,分析該教學內容涵蓋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識和關系屬性。例如,關于大班數學中"自然測量"的內容,教師首先要仔細研讀"自然測量"一詞,想想"自然測量"會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測量時該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變歷史等問題。隨著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教師對該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實際上已經有了初步的梳理。
其次,教師要衡量幼兒的年齡與認知經驗,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由于年齡不同,認知經驗不同,不同個體對同一教學內容會產生不同的經驗與感悟。例如,"1和許多"是小班幼兒可以接受的學習內容;"10以內的減法運算"對于大多數小班幼兒來說難度過大,對中大班幼兒卻比較合適;"物體的彈性與哪些屬性有關"這一話題不太符合幼兒的認知經驗,但是大班幼兒或許可以試著探究"如何使球彈得更高"這一操作性更強的感性問題。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合理判斷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適合什么年齡的幼兒學習,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再次,教師要考慮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提供相應的操作材料,運用相應的教學方式,促進幼兒的數學學習。在"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要思考哪些"生活事件"既富有"數學意義"又是幼兒熟悉的內容外,還應思考怎樣呈現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才能進一步激起幼兒的求知欲,用怎樣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導幼兒更好地自主學習等。
以上三方面內容是教師對數學教學活動中認知對象(內容)、認知主體(幼兒)、認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這樣的思考,教師才能確切地表述幼兒學什么、怎樣學的目標問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才不會偏離"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的核心價值。
查看教師日常的教案,筆者還發(fā)現這樣一個問題,即教案中目標部分的文字表述存在欠缺。有些教師認為,教學目標只是形式上的、符合語法邏輯的靜態(tài)文字,教學目標表述的好差與教學過程展示的質量高低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只要活動過程形式豐富、場景熱烈,教學效果就好。這種想法在教師群體中普遍存在。一般來說,評價教學目標表述的好壞往往有兩個指標:一是針對性,二是精確性。前者與教師對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徹有關。如果教師對教材分析不透徹,就不可能提煉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如有的數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表述的: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激發(fā)幼兒對活動的興趣……這樣的教學目標普遍適合任何一種數學教學內容,沒有鮮明的個案特征,不寫也罷。后者與教師的文字修養(yǎng)有關。如某個數學教學活動有這樣兩個教學目標:(1)(教師)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事序的變化。(2)(幼兒)學習對事序進行排列。由于主語不統(tǒng)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閱讀者對教學目標的理解,也不符合教學目標撰寫的基本規(guī)范。教學目標的文字表述能反映出執(zhí)教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文字功底,理應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
二、恰當組織數學探究活動
"教學就是要通過情境在學生的頭腦中引起認知的興奮,產生認知的沖突,形成思維的爆炸,進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模擬生活中的游戲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探究、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一些教師認為:只要創(chuàng)設了游戲化的教學情境,幼兒就會在趣味情境中開展有效學習;只要給予幼兒操作材料的機會,幼兒就能主動探究問題。而在實際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設計的有些教學情境單純追求游戲的娛樂價值而淡化了數學探究活動的核心價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兒的興趣,卻不能"與幼兒有效對話",幼兒在熱鬧地擺弄操作材料時既沒有思考也沒有發(fā)現。如何恰當組織數學探究活動,這是教師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