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D【解析】激情是一種爆發(fā)式、猛烈而短暫的情緒狀態(tài),狂喜、暴怒、恐怖、絕望等都是 激情的表現。
12.A【解析】移情是導致親社會行為最根本、最內在的因素。
13.C【解析】對生人由怕到不怕屬于態(tài)度的學習。
14.D【解析】兒童對實詞的掌握順序是:名詞、動詞、形容詞。
15.C【解析】幼兒教師晨間接待幼兒入園工作的重點是檢查孩子的身心狀況。
16.B【解析】有差別的微笑的出現,是最初社會性微笑發(fā)生的標志。
17.D【解析】上課坐姿:雙腳自然并攏放平。
18.B【解析】運動記憶約在嬰兒出生后第一個月內出現。
19.A【解析】注意廣度是指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把握對象的數量。
20.D【解析】對幼兒來說,對不同的幾何圖形辨別的難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難的順序是:圓 形、正方形、半圓形、長方形、三角形、八邊形、五邊形、梯形、菱形。
二、名詞解釋
1.性別角色是被社會認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的一種地位,也是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 方式和態(tài)度上期望的總稱。
2.凡利用各種結構材料或玩具進行建構的活動都稱之為結構游戲。
3.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fc1 。
4. 幼兒園全面發(fā)展教育是指以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現實與可能為前提,以促進幼兒在體、智、 德、美諸方面全面和諧發(fā)展為宗旨,并以適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實 施的,著眼于培養(yǎng)幼兒基本素質的教育。
5. 親社會行為又稱為積極的社會行為,指一個人幫助或打算幫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 的行為和傾向。
6.能力是指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1)父母的懲罰; (2)大眾傳播媒介; (3)強化; (4)挫折。
2.(1)行為具有強烈的情緒性; (2)愛模仿; (3)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
3.(1)教師選擇特定問題加以關注,并從課程、學生等領域,收集關于這一問題的資料; (2)教師分析收集來的資料,形成對問題的表征,并利用自我提問的方式來幫助理解; (3)教師建立假設以解釋情境和指導行動,并在內心對行動的短期和長期效果加以考慮; (4)實施行動計劃。
4.(1)鑒定作用; (2)診斷作用; (3)改進作用; (4)導向作用。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1)培養(yǎng)幼兒的主動性; (2)培養(yǎng)獨立性; (3)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2.(1)提倡以兒童為中心; (2)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3)提出以經驗為基礎的課程。
五、案例分析(答案要點)
幼兒想象的夸張性是其心理發(fā)展特點的一種反映。 (1)由于幼兒的認知水平尚處于感性認識占優(yōu)勢的階段,因此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 (2)情緒對想象過程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