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中的人,他還不完善,不成熟,但他具有潛能,潛在發(fā)展的可能性。他們更需要關心、關注和愛護,但并不是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
現(xiàn)在不少父母一談尊重就沒有要求了。在很多人的意識中,認為西方的父母對孩子非常放縱,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實不然。西方的許多父母都是極為重視孩子家庭教育的,從生活到學習上都有嚴格的要求。但在對孩子的期望值方面從不強加于孩子,中國父母關心孩子上什么樣的學校,美國父母關注孩子適合干什么。
細致教育:讓孩子在體驗中明白對與錯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一個明顯的差異:中國注重理論的、宏觀的指導,粗線條地講道理;西方更注重具體的、微觀的指導,告訴你具體的方法,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去領會其中的道理。
有不少父母,只從道理上講該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錯了,稀里糊涂打一頓,打完了孩子還不知自己錯在哪。讓孩子從體驗中去認識道理,他才會記憶深刻。
例如:一個19歲的名牌大學的學生,因偷盜進了拘留所。原因是他對原來的中學不滿,想通過偷這個學校的電腦施行報復。據說偷時他也知道這樣做不對,但還是沒忍不住。其中除了他父母離異,沒有人關注他的心理感受外,與我們以往的教育中,細微的體驗太少也不無關系。如果他小時候曾因拿了人家一塊糖、一塊橡皮受到過懲罰的話,他就會體驗出為什么不能偷竊的道理。
在國外不少家庭中,孩子無論犯了大錯小錯,都要受到懲罰,比如:不讓看電視,或幾天不許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戲等,就是你想做的事不讓你做,讓孩子在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后果中來體驗對與錯。孩子就從這各式各樣的體驗中,明白了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什么是對的,做什么是錯的,從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理念·智慧·行為
理念、智慧、行為是“父母效能訓練”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胡玉順表示:當今的父母應該學習和掌握正確的教育理念,并把這些理念轉化為自身的智慧,用智慧來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父母應改變教育方法,讓孩子感受到你對孩子所施的愛,感受到你的關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這種期望是你的孩子成長的動力。只有這樣,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產生正效應,真正做到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