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只有父母才會哄孩子開心,其實,孩子也會“哄”父母,只不過孩子的“哄”中“忽悠”比重大了許多。還真別說,許多父母常常會被孩子“哄”得云里霧里尚不自知。
那么,什么樣的孩子會“哄”爸爸媽媽呢?花樣百出的“哄法”又反映了孩子什么樣的心態(tài)呢?
從只會被爸爸媽媽“哄”,到開始“哄”爸爸媽媽,對孩子而言,是一段不短的心路歷程,從中折射出家庭環(huán)境、親子互動的方方面面。
招數1:靜悄悄的反抗
特寫鏡頭:小惠正在家里開心地看動畫片,爸爸過來說,這樣子不好,你快上一年級了,應該多看點書,到房間去看書吧。小惠很不樂意,可又不敢反抗,只得噘著小嘴巴進了房間。她把書放在桌子上,就開始玩起小刀、橡皮和文具盒。一邊玩一邊看著房門,擔心爸媽突然進來。
心理分析:專制型的父母 Vs. 吶喊自由型孩子
像小惠這樣“哄”父母的方式在孩子中很多見,她沒有用言語來反抗父母的命令,卻用表面順從實際對抗的行為來“哄”他們。
在心理咨詢中我發(fā)現(xiàn),小惠的爸爸媽媽非常專制,他們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必須由父母來決定什么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途徑。平時,他們嚴格規(guī)范小惠的一言一行,稍有越軌,就毫不留情地批評甚至打罵。
小惠上了幼兒園后,爸爸媽媽要求她一定要聽話,不能讓老師批評。于是,在幼兒園里,小惠一直非常乖,很內向,不大和小朋友說話、玩耍,幾乎不參加集體活動,總是一個人安靜地呆著,因為她擔心自己一“調皮”,爸爸媽媽就會批評自己。老師為小惠的狀態(tài)很著急,敦促她父母將孩子帶到了咨詢室。
我告訴小惠的爸爸媽媽,小惠的問題是他們無限夸大了父母的作用。父母的作用只是將生命傳遞給孩子,給予愛,輔助孩子健康成長。若把自己視為孩子的“上帝”,有權決定孩子的一切,那么,在這樣的“淫威”之下,可憐的孩子為了獲取父母的愛和關心,很多時候就會百般委屈自己。但這樣做的時候,孩子的內心里其實非常逆反。長期下去,雖然成了乖乖女,卻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給父母的建議:
1、尊重孩子,努力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少指手劃腳,多推心置腹;
2、凡事多詢問孩子的想法,并說出自己的想法,商量應該怎么做;
3、和孩子約法三章:當父母表現(xiàn)專制的時候,孩子可以指出來;當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父母也要指出來。
招數2:勤于道歉
特寫鏡頭:傍晚,媽媽帶著豆豆到小區(qū)的兒童樂園玩耍,頑皮的豆豆奔來跳去,沒一會兒就把一個小小孩給欺負哭了。豆豆的媽媽趕快去哄,豆豆則躲得遠遠的,看到媽媽把小伙伴哄好了,才跑出來。媽媽剛想教訓他,他就磕頭如搗蒜般地道歉起來:“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