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許在房間里亂跑,好好吃飯!”
“我數(shù)3下,你必須坐到餐桌這兒來!”
……
4歲的陶陶邊吃飯邊在房間里跑來跑去,和媽媽捉迷藏。陶陶媽已經說過無數(shù)次了:吃飯的時候不能離開桌子。但無論陶陶媽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還是聲色俱厲、甚至在他的小屁股上來兩巴掌,都收效甚微。對于陶陶的無動于衷,陶陶媽變換各種方法,“軟硬兼施”,可小家伙就是不買賬。多次努力之后,陶陶媽只好無奈地聽之任之,她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狠心”餓兒子一頓,并在下頓飯之前除了白開水不給他吃任何東西。因此,陶陶媽要培養(yǎng)陶陶“吃飯的規(guī)矩和餐桌禮儀”的計劃以失敗告終。
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無疑是操練父母耐性與毅力的過程。當孩子的行為超出了父母忍耐的極限,父母的感覺通常是“傷透腦筋”、“無法控制”、“我簡直氣瘋了”,于是在一番暴風驟雨般的憤怒之后,很不情愿地放棄了對孩子的要求。
父母的“半途而廢”往往給孩子做了一個極其不好的榜樣。事實上,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比孩子更需要毅力。
耐心包容孩子的“搗亂”
3歲半的浩浩簡直就是個制造麻煩的“機器”:媽媽還沒擦干凈他倒在地板上的水,他又很快把另一杯水潑到了床上;趁媽媽曬被子的工夫,浩浩抄起了水彩筆,在白色的皮沙發(fā)上涂了蘋果和香蕉;媽媽正大呼小叫著“不能在沙發(fā)上亂畫”,他則不聲不響地拿起自己的安全剪刀,跑到餐廳,把媽媽心愛的桌布上的花一朵一朵地剪下來,使那塊新買的桌布迅速遭遇了被“肢解”的厄運……如果遇到這些情況,您會怎么樣?相信不少媽媽第一時間的感受是:“我的肺都要氣炸了!”
父母總是一廂情愿地希望孩子能沿著自己預想的方向成長,盡量不出差錯、不惹麻煩、不調皮搗蛋,能分清對錯;或者在做出了淘氣的事情、制造了混亂之后能長記性,犯過的錯誤不會再犯,父母不用將同樣的話說第二遍,然而,事實上孩子很難有如此高度的自律,以致父母的忍耐超出了可以承受的限度,大發(fā)雷霆,直至聲嘶力竭。
孩子為什么這樣做
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特別強,頭腦中沒有“搗亂”的概念,對父母說的“不許”眨眼間就忘記。他對自認為有趣的東西和事情,都以“大無畏”的精神去試試、碰碰、摸摸、嘗嘗,目的是想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或“結果會怎樣”—實際上,他是在通過自己的探索,認識這個世界。
為父母支招
為“小魔頭”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別因為他自主學習的行為產生的“過失”而去責備他,平和地面對他的過錯,在事實面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