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下過雨,地上有一些積水,3歲的點點正跟著爸爸媽媽往家走。突然一聲響,點點故意踩進了積水里,鞋子、褲子都弄濕弄臟了,爸爸媽媽也未能幸免。
如果你是點點的父母,這時你會怎么做?下面這些父母的做法可能代表很大一部分父母對這個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
父母A——“積極拒絕”
做法:我很生氣,會罵點點,還會忍不住打他,誰叫他故意的?如果不加禁止,下次他還會照樣做。打罵孩子當然不好,我心里也疼啊,但我覺得還是要嚴格管教。否則,行為不好很容易惹人厭的。今天我對他嚴格了,他改了,那對他今后可是受益非淺的。雖然我們也知道3歲的孩子其實就是調(diào)皮,可做父母的不能縱容,不是說“3歲看老嗎?”
專家分析:父母A的做法是典型的“積極拒絕型”養(yǎng)育方式,一看到孩子所謂的“不良行為”,就馬上采取嚴厲地打、罵,以為這樣的懲罰可以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踩水坑”這樣的事情很多孩子都會做,或者曾經(jīng)做過。其實孩子的動機很簡單,他們只會考慮到“好玩”,而不會去注意“臟”與“他人”的,畢竟其社會性還沒有發(fā)展得那么好!因此,孩子的本意并無“惡意”,只是一種本能的沖動,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樣做的后果?梢坏┏扇藢@個行為做出了反應,就等于給了該行為一個反饋,根據(jù)行為理論,一個行為所產(chǎn)生的效果將決定該行為是否會再次出現(xiàn)。
許多研究都發(fā)現(xiàn),父母對子女采用嚴厲懲罰(即“積極拒絕”方式)越多,孩子越可能多地表現(xiàn)出孤獨、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huán)境、喜歡冒險等特征,也更容易產(chǎn)生焦慮、擔憂及某些強烈的情緒反應。這些負面的體驗自然影響兒童身心健康,容易引發(fā)不良行為,如退縮、攻擊等。具體分析,表現(xiàn)如下:
(1)“積極拒絕”導致逆反心理
積極拒絕的方式非常粗暴,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容易留下創(chuàng)傷。比如,點點在懲罰后會認為:“我怎么做什么都錯啊!我怎么做都要挨打、挨罵!”結果,非但不能改變點點的“不良行為”,還讓點點越來越?jīng)]有了自信,干脆“壞”到底了——你不讓我踩,我就偏要踩,反正都是打,還不如多踩兩下。這也就是“逆反心理”。其實,在很多的兒童攻擊性行為中,都有父母積極拒絕方式的影子。
(2)沒有認識到錯誤反而學到了父母懲罰的樣子
父母在施以懲罰的同時也給了孩子榜樣,一旦被孩子認同,孩子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結果就不是簡單的“踩水”問題了,而是真正的“行為問題”,諸如:打人、挑釁,甚至殺人等攻擊性、反社會性行為及情緒問題,如沖動、易怒等。
(3)造成其他不良的行為
這種方式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為了逃避傷害,孩子可能采取另一些不當行為,如謊言、外逃等。比如,點點可能會當著父母的面說“不踩了”,可父母一下不在,會更變本加厲地“踩”下去。
父母B——“冷處理”
做法:我會說孩子兩句,但不會很在意,畢竟是小孩子嘛,不過貪玩罷了。我們小時候不也做過同樣的事情嗎?如果他不聽,繼續(xù)這樣“惡作劇”,那我干脆不理他,小孩子的行為很多時候你越是當回事,他就越得意,越要去干。何況書上不是經(jīng)常講2、3歲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嗎?這個時候如果父母硬來,他也會很倔,倒不如干脆不理他,他弄得沒意思了,也就不做了。
專家分析:“冷處理”確實是改變孩子行為問題的一種常用方法,它強調(diào)對行為問題的暫時擱置,既不鼓勵、也不懲罰,就好像這個行為根本沒發(fā)生。行為的延續(xù)總是需要“反饋”的,需要一個說法,而“沒反應”恰恰讓行為摸不清方向,反而會自然消退。比如點點的“踩水”,也許他確實有故意“惡作劇”的成分,如果你罵他,他覺得激怒了你,挺得意;如果你好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