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孩子有更好的“行為”,也就是一次獎勵,效果必須是長期的。
分年齡段使用
幼教集團總園長
對于處于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偶爾適當?shù)厥褂靡恍┪镔|獎勵或者條件允諾來進行教育,應該說是可行的。但是不能經常用,不能給孩子一種“有好處就做,沒好處就不做”的心理暗示。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習慣了跟爸爸媽媽講條件,那到了他要上幼兒園,在幼兒園里老師怎么可能跟每個孩子講條件呢?到了孩子3歲以上,父母就要注意以引導講道理為主,只要父母花點心思,講道理時講得有吸引力一點、有說服力一點,那孩子還是能聽得進去的。
父母說法
不獎勵就不聽話
陳小姐(30歲,政府公務員,兒子董天鳴3歲)
孩子太小,你根本沒法跟他講道理。像他很晚了也不睡覺,你跟他說明天精神會不好啊,身體的抵抗力會降低啊,這些他哪聽得進去呢?又好像如果在別人家做客,他吵著要回家,跟他慢慢講道理吧,那不把人家主人給晾在一邊了。而且,他也不一定就能聽得懂。不如給他一些小獎勵哄哄他來得快捷和實際。等他大一點,再慢慢教育也不遲吧。
說“不”更有用
汪鈞發(fā)(35歲,物流公司管理人員;兒子汪鴻5歲7個月)
在我兒子4歲的時候,我跟他提出如“吃完飯就可以看動畫片”之類的條件,總是百試百靈,他會為了看到他著迷的動畫片或者得到一次去公園玩的機會而很快地完成我給他的任務。但是當他踏入5歲,他的自我意識忽然變得很強烈,哪怕是我開出很吸引人的“條件”,他有時真的很犟,不做就是不做,但我們要求他做的,也只是讓他別看太久電視或者快點完成功課之類的事情,都是為了他好。這時,我就覺得,跟他強硬點說“不”會比給他機會討價還價要有長久的影響力。至少他該知道,父母尊重你同時,你也必須尊重父母。
事實上,“條件交換”教育并不是不好,其最基本的問題是在于怎么用,如何用到點子上,在使用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孩子完成事情的興趣,讓孩子養(yǎng)成獨立完成事情的好習慣,并且逐漸過渡到不用條件交換就可以達到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目的。
所以,一種教育方式該怎樣運用,怎樣才能發(fā)揮得更好、更到位才是父母們應該關心的問題。
采編自:現(xiàn)代育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