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ㄈ┱J知發(fā)展階段皮亞杰認為,認知發(fā)展經歷了四個主要的發(fā)展階段并描述了各個階段的特征。皮亞杰認為,這些階段的次序是固定不變的,所有兒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經歷這些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發(fā)展都以上一個階段的發(fā)展為基礎,并為下一個階段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1. 感知運動期(0-2歲) 兒童通過感知和動作認識外界,創(chuàng)造出動作圖式(感知運動圖式)以適應周圍環(huán)境,這些動作圖式逐漸內化為心理符號(或符號圖式),使兒童逐漸獲得客體永久性,發(fā)展出延遲模仿,并使兒童不再依靠試誤的方法而是能借助表征解決簡單的問題情境。在該階段的后期,兒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關系概念,開始認識到主體既是動作的來源,也是認識的來源。
2. 前運算期(大約2-7歲) 由于符號和象征功能的出現(xiàn),思維得以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表象思維和直觀形象思維成為該階段的主導。兒童開始在游戲(尤其是假想游戲)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和想象。
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自我中心和泛靈論的思維。學前兒童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他們考慮任何事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很難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到問題。由于不能很好的區(qū)分心理現(xiàn)象和物理現(xiàn)象,他們的思維還具有"泛靈論"的特點--一切物體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這集中體現(xiàn)在他們的游戲和繪畫作品及童話故事中。
3. 具體運算期(大約7-11歲) 兒童能借助具體實物的支持,進行運算:思維獲得了內化性、可逆性、守恒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但是還不能對假設性命題進行邏輯思考。
4. 形式運算期(11、12歲以后) 兒童的思維擺脫了具體實物的束縛,能進行抽象的、假設-演繹推理。
學前兒童的思維主要出于前兩個階段,在后面的嬰、幼兒認知發(fā)展的章節(jié)中還會討論相關內容。
二、信息加工理論信息加工理論--計算機使用詳細的數(shù)學程序來解決問題的方式,使心理學家產生了將人類大腦看作信息流動的符號操作系統(tǒng)的觀點。從感覺登陸到行為反應,信息被積極地編碼、轉換和控制。信息加工研究者常用流程圖來表示個體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精確步驟,就像程序員設計的使計算機運行的一系列"智力操作"的平面圖。
和皮亞杰的理論一樣,信息加工方法也認為兒童是能根據環(huán)境要求修改思想的、積極的、有意義的個體,但是他們認為,發(fā)展是連續(xù)的,思考過程--感知、注意、記憶、信息分類、計劃、問題解決及書寫和交談等綜合能力--在各個年齡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圖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加工方法是一種非常仔細、嚴格的方法。它對不同年齡兒童的認識過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了精確的解釋。但該理論不能還原成一個綜合理論;信息加工研究在實驗條件下進行而不是在真實生活中進行的。
三、社會文化理論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同皮亞杰一樣,強調兒童能積極主動地探索世界,但和皮亞杰不同的,是他認為,兒童心理的發(fā)展并不完全取決于認知成熟,兒童與成人或年長伙伴的互動是影響兒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維果斯基還提出了"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概念。他認為兒童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與"通過成人的指導可能達到的水平"之間,就是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我們以以下的例子來說明"兒童現(xiàn)有的水平"、成人的幫助、"兒童可能達到的水平":
一個4歲的男孩很想學會用塑料球棒擊中塑料空心球,但幾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他的父親注意到他擊球的時候眼睛沒有看球,而且手臂離開身體的距離太近,如果沒有協(xié)助,他兒子可成為不了偉大的擊球手,那么這位父親該如何幫助兒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