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起跑線已經(jīng)被提前到出生之前的今天,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構(gòu)建學習型社會的大氛圍下,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是需要學習的。
“教孩子學會做人比拿到名牌大學的文憑更重要”,正在成為很多父母的共識。
在林林總總的家庭教育圖書中,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編著的《怎樣做父母》叢書,全面論述了如何指導(dǎo)孩子做人、學習、健體、健心、生活、審美、實踐、創(chuàng)新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被作為全國“雙合格”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的家教讀本推薦給讀者。近日,就家庭教育的誤區(qū)和面臨的主要問題,記者采訪了叢書的主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倫理學會德育研究會理事長詹萬生。
問:我注意到這套書的標題用的是“父母”而不是“家長”,這是字眼的不同還是一種觀念的變化?
答:用詞的不同體現(xiàn)的是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父母”這一說法更人性化、更以孩子為本、更平等,而“家長”多少有些居高臨下的感覺。我們提倡做父母的首先要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蹲下身子和孩子對話,才能真正面對“怎樣做父母”這個人生的大問題。
我們編寫這套書的目的,和全國婦聯(lián)、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發(fā)起的“爭做合格家長、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是一樣的,提高家長素質(zhì)、幫助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營造有利于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由于有中央教科所“整體構(gòu)建學校德育體系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總課題的學術(shù)支撐,讀本收集了大量的實例,重視細節(jié),據(jù)事論理,深入淺出,時代感、親和力和可操作性都很強。我們不僅期待父母能和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也希望編者和讀者之間也能進入一種平等對話的境界。
問:在您看來,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誤區(qū)?
答:孟子說過,“未有學養(yǎng)而后嫁”,沒有人能在生兒育女之前就學會如何教育孩子,也沒有人能不需要學習就無師自通。盡管家庭教育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還是存在四個明顯的誤區(qū)。
首當其沖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給孩子造成的壓力過大。天下的父母都望子成龍,不管孩子先天的條件如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后當明星、當科學家、當企業(yè)家,很少有當普通人的心理準備。所以小學生的作文里會出現(xiàn)這樣的句子:我長大以后要當博士,這樣才對得起我的爸爸媽媽。在這里我想和大家共享加拿大教育哲學教授克里夫。貝克博士的一個觀點:人最重要的是學會過美好的生活,學會追求幸福、快樂、健康、友誼等基本價值。作為父母,一方面要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讓孩子知道每一種光鮮的職業(yè)都有艱辛和平凡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孩子“成為你自己”。為此我們在這套書里設(shè)計了大量的家庭自測卷,以供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能力、健康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等等。
與大多數(shù)父母期望值過高相比,也有些父母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對孩子放任自流,認為“樹大自然直”、“是什么命、吃多大食”、“家長操那么多心還要學校干嘛”……這其中有的人是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也有人是為自己忙于工作而無暇顧及孩子開脫。
第三個誤區(qū)是老問題,獨生子女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