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踏孩子可能性的英才綜合征能將個人的想法從大腦中引導出來的就是教育。那我們能從孩子們身上引導出什么呢?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必須先培養(yǎng)孩子提出問題的能力。我們總認為能輕松解答出難題的孩子是聰明的,而且我們也這樣教育孩子。然而這不是在引導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過是讓孩子說出別人的想法罷了。
從新聞媒體將神童作為話題時常炒作,就不難看出韓國對于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存在著錯誤的認識。比方說,還沒上小學的孩子就通過了一級漢字考試,小學生就能算微積分,連大人都覺得難的托業(yè)考試,小學生竟然能得滿分等,這種故事多得都不稀奇了。
對于這種神童的判斷標準,我完全無法認可。看一下判斷孩子是否為神童的托業(yè)考試題,就會知道,里面的題目大都是“現在3點,火車1小時后離開,那火車幾點出發(fā)”、“三明治3美元,給5美元,要找?guī)酌涝?rdquo;,等等。這種托業(yè)絕對不是鑒定孩子英才性的考試,只是考查孩子能聽懂多少英語而已。如果用韓語考察那些題,孩子們拿不到滿分才奇怪呢。
雖然不知道一級漢字考試到底有多難,但通過那種考試,肯定要接受很多背漢字的訓練。孩子年紀還小,即便接受訓練,也很難通過。就算是通過一級考試,那也不能成為證明孩子是天才的證據。能寫出那些幾乎不用的漢字就是天才,寫不出來就是庸才,這顯然無法成為判斷的標準。
小學生就能算微積分實在是了不起,可微積分也不能成為判斷孩子是否是天才的標準。形態(tài)各異的函數是微積分的難點,但微積分比想象的要容易,不過是一項基本的數學技巧而已。最近市面上已經出現能做微積分的機器和電腦程序了。
上面提到的幾種考試都是需要答案的,能做出給的問題就是天才,做不出來就是庸才。這種考試根本無法成為判斷是否是英才的尺度。因為,正確答案并不重要,提出問題遠比做出答案更重要。
。喊迅改缸陨淼某删透蟹旁诘谝晃唬
媒體炒作神童不是最近才有的事情,過去被介紹的那些神童,長大成人以后的生存狀況往往讓人覺得失望。有人笑言,愛因斯坦如果出生在韓國,那只能當中餐館的配送員。數學強,其他科目都不行,這種人肯定上不了大學。找零錢算得那么快,中餐館配送員的職業(yè)最適合他。聽上去也許是個有趣的玩笑話,但其中包含的問題卻很嚴肅。韓國神童的失敗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本身不是天才,因媒體的炒作而變得有名。小小年紀就能在一級漢字考試和托業(yè)考試中得高分,媒體覺得這是個話題,開始競相報道。當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因為媒體報道神童才失敗的。媒體的錯誤在于模糊了判斷孩子天才性的正確標準,誤將這樣的孩子稱做神童。
第二,是因為個人的錯覺。孩子們受到媒體的關注之后,往往就相信自己是個神童,漸漸荒廢不再努力。即便是通過了一級漢字考試,但還是有很多不認識的漢字。除了漢字,還有很多知識要學。通過托業(yè)考試,也并不意味著就掌握了高水平的英語能力。作為神童備受關注的孩子錯誤地以為自己的學習方法是正確的,經常聽不進有益于個人學習的忠告。
第三,父母短淺的欲望引導孩子走上更加錯誤的道路。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聰明伶俐,受人認可。但那些被稱為神童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為了盡快得到別人的認可,會強制孩子學習,讓他們背上沉重的學習壓力。而孩子一旦受到別人的認可,他們就錯誤地以為所有的一切都完成了。明智的父母應該將子女放在第一位,而不應該將父母自己的成就感放在第一位。
到底應該把教育孩子的重點放在哪里呢?前面我已經提到過了,提出問題的能力遠比答案本身重要得多。作為父母,不能滿足于孩子能正確回答出問題。答案并不重要。知道問題不知道答案,可以在書中找,也可以詢問他人。如果這樣還是找不出答案,那就先把它儲存在大腦里,日后總能找到。但如果連問題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話,那無論如何是找不出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