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總結】
1、教師在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的作用:是環(huán)境的設計者、是幼兒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引導者。
2、教師應重視精神環(huán)境的建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3、幼兒園(教育)環(huán)境是一個大環(huán)境,凡是對幼兒身心發(fā)展產生影響的環(huán)境都應成為教師課程計劃中的組成部分。教師不僅要善于創(chuàng)設本班級、本園的教育環(huán)境,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同時,要善于利用家庭、社區(qū)豐富的資源,促進家庭、社區(qū)與幼兒園的合作,共同完成對幼兒的教育任務。
六、課后作業(yè)根據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原則,選擇以下任一主題設計一個班級活動區(qū)域的環(huán)境或主題墻飾。
。ㄖ黝}:夏天、我們去郊游、熱愛我們的?冢┑谖逭掠變簣@課程◆教學目標:
1、了解幾種常見的課程定義,理解幼兒園課程的涵義,幼兒園課程的基本要素。
2、理解幼兒園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掌握幼兒園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
3、掌握幼兒園課程設計的原理和方法,能根據幼兒特點選擇合適的課程內容,并能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編制課程。
4、能運用課程理論對幼兒課程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評價。
◆教學重點:幼兒園課程的涵義、幼兒園課程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教學難點:幼兒園課程的理解、幼兒園課程的設計。
◆教學準備:教學案例及補充講授所需的材料等。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案例分析◆教學課時:6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 課程概述一、設疑導入,引導學生理解課程概念及內涵。
【問題導入】
1、你們理解的課程是怎樣的?(或以你的經驗談談:什么是課程?)2、你們現在學習的課程有哪些表現?
【知識要點】
(一)課程的概念理解幾種常見的課程定義:
1、課程是一系列的學科;2、課程是教材;3、課程是教學計劃;4、課程是學習計劃;5、課程是在學校中所進行的各種活動;6、課程是學習者在學校所經歷和獲得的經驗;7、課程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8、課程是學習的進程;【思考討論】
以上課程的各種定義關注點是什么?對我們理解的課程有什么啟示?
。ǘ┱n程的內涵:
課程是指在學校教師的直接和間接指導之下出現的學習者與教育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學習活動的總體。它不僅包括教育機構中課程表上所列教師有計劃組織的各學科的教學活動,還包括有計劃組織的和學生自動自發(fā)的所有活動。
【思考討論】
課程深刻而豐富的內涵表明了怎么樣的一種課程觀?
【歸納小結】
課程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和外延表明了教育工作者已經沖出狹隘的課程觀,正在建立和實踐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課程觀。
1、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不單是知識能力訓練的過程;2、學生的學習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有其他課外活動和自發(fā)活動的教育;3、學習不是使學生單純、被動地接受學科的知識,而是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活動;二、通過講授,使學生從理論上理解幼兒園課程的定義。
。ㄒ唬┝私馕覈敶捉虒<覍τ變簣@課程的各種定義:
1、盧樂山:幼兒園課程是指"幼兒園整體教育或某一科目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及時間安排等";2、王月媛: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園中幼兒的全部活動或經驗" ;3、馮曉霞: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在幼兒園教育環(huán)境中進行的,旨在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4、李季湄: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在幼兒園有目的、有計劃的安排與教師指導下,為達到幼兒教育目標而進行的各種有程序的學習活動";5、虞永平:幼兒園課程是"從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出發(fā),有目的地選擇、組織和提供的綜合性的、有益的經驗。";6、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保證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思考討論】
上述關于幼兒園課程的各種定義有什么不同?體現了哪些傾向?
學科傾向;活動傾向;經驗傾向;計劃傾向; 目標傾向;【解讀材料分析觀點】
1、幼兒園課程是"活動"。有關課程本質的觀點當中,"學科教材說"、"目標說"以及"計劃說",要么是其教育價值取向不適合幼兒園,要么是過于注重課程的外在部分或局部,已經淡出了課程研究者的視線。而"經驗說"則隨著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潮的興起,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占據支配地位。但是將課程理解為學習經驗,由于學習經驗的主觀性,造成教師不容易把握,教師比較容易駕馭的是學科教材。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可以跳出傳統(tǒng)非此即彼的二元論,在學習經驗和學科教材的結合點--活動上來思考課程。
用活動來解釋幼兒園課程,有其優(yōu)越之處:一方面,活動具有主體性和對象性,作為活動的兩大要素--對象和主體并存在活動當中。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將課程理解為"活動",有利于研究者和教師同時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學習的對象和學習的主體。此外,活動自身有一定的存在的形式,教師比較容易把握和控制。同時由于課程具有雙重轉換性,外在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方式可以通過學習者的活動內化為主觀的學習經驗,而學習者的學習經驗也可以外化為態(tài)度、技能、動作方式等,在活動中表現出來,并在活動中得到完善、重組和改造。因此課程工作者可以通過活動來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經驗水平,也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提供活動材料來干預兒童的活動,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經驗。另一方面,活動一詞更能夠反映幼兒學習的本質和特點,因而更適合用來解釋幼兒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