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wěn)固的夫妻關系是孩子安全感的起源。
不要停止孩子未出生前,你們夫妻間特有的愛的表達式。如果有些特別的活動是你們在孩子出生前所喜歡的,就把它排入你們的時間表中。如果一個做丈夫的帶了禮物給寶寶,是否也考慮到給太太一份禮物呢?請保持那些獨特與親密的,愛的表達方式。
可以邀請朋友來吃飯,或傍晚來聚聚。當你把焦點轉移到殷勤待客上時,你不得不把注意力放眼于整個家庭。這種注意力的分散是健康的,因為它促使你去計劃:在有孩子的生活中,也能分出時間去服侍其他的人。
可以實行"沙發(fā)上的時間"。下班之后,花15分鐘和你的配偶一起坐在沙發(fā)(椅子)上。(要趁孩子醒著時這樣做,而非等到他們睡覺之后。)你可以對孩子說:"現(xiàn)在是媽媽和爸爸在一起的特別時間,沒有很必要的事,不可以過來打擾我們。爸爸過會兒會和你玩,但媽媽是優(yōu)先的。""沙發(fā)上的時問"讓孩子可以借著他所見的,感受到你們在一起的關系。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孩子看到爸爸和媽媽之間的愛,因此他們會有安全感。并且,"沙發(fā)上的時間"給夫妻一段可預期的時間,可以來分享他們彼此之間的需要。
當你們育兒時,請記得你們是共同體。為了更了解你們的孩子,并且更正確地訓練他,夫妻間要借著溝通,更了解彼此內心的想法。媽媽通常是主要的"保姆",必須考慮到她有責任,隨時告訴先生她所觀察到的孩子新況。有意無意地使丈夫不知道孩子的狀況是一個錯誤,千萬不要去犯它。
結論我們衷心盼望你的家庭充滿歡樂、甜蜜的回憶,以及因著向神悔改而來的良心清潔。這是一個目標及鼓勵,而非只是理論。
家庭關系中的優(yōu)先次序,并不是隨興致或環(huán)境、時代潮流而定的。若家庭中的各種關系能井然有序地朝著共同的目標--愛與合一邁進,就能發(fā)揮出家庭的最大作用。
如果你渴望把孩子帶得很好,你必須好好保護你的婚姻。在驚濤駭浪的生命中,穩(wěn)固的婚姻正如安全的避風港灣。
當我們把婚姻關系視為首要時,也同時避免了以孩子為中心的育兒方式。這樣一開始孩子就是家庭中受歡迎的一員,而非家庭的中心。
問題復習1.管理家庭關系的四個原則是什么?
2.請為"以孩子為中心的育兒方式"下定義?并說明它為何是錯的。
3.試比較"自我主義"及"我們主義"之異同。
4."所有的孩子似乎天生都有個雷達,可以察覺父母之間的不愉快"是什么意思?
2. 喂食的理念因為需要吃東西是所有生物最強的本能,所以人們以為,好的喂食習慣是訓練孩子中最容易達成的。但事實上,你在喂寶寶時,意義遠超過只是填飽一個小肚子。
你的喂食理念決定寶寶的饑餓時間、睡眠習慣,以及睡醒的形態(tài)。在討論喂食理念的歷史演進之前,讓我們先想想是什么原因,使父母在喂食這事上走向兩極化。
父母的影響自己童年的生活是影響我們如何帶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孩提時你如何被帶大,將深深地影響你選擇帶孩子的方式。如果你曾擁有快樂的童年,你會傾向于用與你父母相似的方法來帶孩子;如果你認為他們的方法是錯的、過于嚴厲或是缺乏愛,你可能試著采用與他們迥異的方法。太多人將自己童年時未解決的恐懼、沖突或失望,反映在養(yǎng)育孩子中,這樣的結果是他們糾正自己已過的童年,甚于教養(yǎng)自己的孩子。他們將自身的害怕與對生命的幻滅投射到孩子身上。當為人父母者相信他們不快樂的童年來自于太松散的管教方式,他們通常會變得非常嚴格,特別是如果他們覺得缺乏引導是極大的缺點。
為人父母者如果曾在不公平、處處被限制,甚至誤用管教方法的環(huán)境下長大,以后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會有縱容孩子的傾向?粗睾⒆拥母杏X,過于放縱孩子的行為,乃是縱容類型父母的一個明顯表征。通常他們把溺愛和縱容與愛畫上等號。用這種方式"愛"孩子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會以"愛"來回饋他們。這樣的父母試著去得到他童年沒有得到的愛,結果,孩子失去了他的自我,就某方面來說,他變成了活在父母陰影下的小孩。
名詞定義初為人母及懷孕的媽媽很容易被今天與喂奶有關越來越多的名詞弄得很迷惑。在你懷孕的時候,可能已經有人鼓勵你,你應該用需求式的喂食法喂你的寶寶,在同時可能也有人警告你不要按照時間表喂寶寶,特別是如果你要喂母乳?赡苣阋崖犨^"需求式的時間表"或"自我需求式的時間表"。或許有人要你考慮以"自然式的喂食"來喂你的寶寶。有人說:避免以"過分強調時間表"的理論喂食,因為那是"呆板的喂食",而"呆板的喂食"沒有"哭即喂"的方式好,"哭即喂"的方式沒有寶寶"暗示式的喂食"好,這種寶寶"暗示式的喂食"與"反應式的喂食"很相似。"奶瓶喂食"又是什么意思呢?這些是否是20世紀的新概念呢?是否現(xiàn)代媽媽才采用這些概念呢?
這些專業(yè)術語從哪里來的呢?是什么意思?透過回顧社會和歷史在喂食這方面的情況,我們可以了解和喂寶寶有關的理念、方法甚至神話。
在20世紀以前,帶孩子的法則乃根據(jù)一般常識,而非理論的觀念。以前的媽媽不會整天盯著時鐘,事實上她們也沒有這個必要。她們的家務為她們訂了一個"自然的時間表"。規(guī)律的喂奶時間正好配合寶寶及整個家庭的需要。就是這么簡單。
隨著工業(yè)革命的來臨,新的育兒理論也層出不窮。
20世紀,美國有兩種主要的育兒理論,第一種是在早幾年由一群行為派的科學家所提出的。他們所作的是根據(jù)孩子是環(huán)境下的產物的假設。他們側重于塑造外在的環(huán)境而非著重于情感的發(fā)展。行為學派認為控制外在環(huán)境,情感便可隨之而控制,20年代初期,美國的媽媽被介紹使用喂寶寶的模式是"過分強調時間表"或稱為"按著時鐘喂食"。每4小時喂奶1次,媽媽們甚至嚴格地遵行到連1分鐘都不能誤差。如果兩小時之后,寶寶看起來似乎餓了,這就太糟糕了!他只能等到進食后4小時才能再吃。無視于寶寶或媽媽的需要,時鐘是最終的權威。
4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修正派的育兒理論把嚴厲的行為學派摒棄出門。20世紀的弗洛伊德跟隨者著重于嬰兒的本能及一些像動物的本質,育兒便以此為起點。對那些理論學家來說,環(huán)境的安排沒有孩子情感的發(fā)展那么重要。這樣的改變,使弗洛伊德的理論把美國的父母親拉到另一個極端。如今甚至當寶寶哭時,他的父母就必須立即喂他,不管他是否餓了。在理論的假設上,這種喂寶寶的模式可以滿足營養(yǎng)的需要,也似乎滿足心理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