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友方面來說,其實這種孩子內(nèi)心很自卑,很孤獨,很需要朋友,但是由于已經(jīng)被父母,祖父母單向式的遷就模式,造成他不懂得基本的行為準則,不會尊重也不會考慮別人的想法,經(jīng)常自以為是,亂說亂做,所以最終沒人愿意跟他玩。結(jié)果就是他更加不懂得如何與朋友相處,長大后會是一個缺乏社交能力,缺乏朋友,也缺乏快樂的孤獨者。
挑食其實最好治:不想吃,就什么都不給他吃。最后看他還吃不吃。挑食,不吃什么,就偏給他什么,直到他不挑食為止。如果他挑食,家長就想辦法迎合他,為他操心著急,所以他就不需要為自己的挑食負責,最終他當然就偏食挑食成性了。這是父母刻意培養(yǎng)的。
來學堂十天以后,這個孩子已經(jīng)改掉了這個毛。翰惶羰沉耍o什么都吃得干干凈凈的。他自己也很得意地說,他現(xiàn)在吃飯,一粒米都吃得干干凈凈,什么菜都吃。也不喝飲料,學會喝水了。
從生活方面的行為來看,這些都是缺乏自我控制力的表現(xiàn),一個人思維上缺乏控制力,心理上也缺乏控制力,結(jié)果在行為上也會表現(xiàn)出缺乏控制力的各種現(xiàn)象。這也是上面說過的思維的混亂帶來人生的混亂,生活的無序,這是一條線。
要教育過來很簡單,就是必須讓他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比如,如果小恒告訴我們,他可以而且愿意一個月不吃飯。就不給他吃,餓他兩天,直到他求饒,并愿意做某些事情來贖回自己的“吃飯權(quán)”。當他不得不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說過的每一句話負責的時候,他就不會亂說話,也不會亂做事了。思維也就慢慢開始有序和正;。可惜,父母都是無條件的遷就他,直到他喪失基本的行為責任能力,還說:不知道為什么是這個樣子!這些都是父母教育出來的結(jié)果。我們的家長往往是“口頭教育大師”,只會講大道理。干嘛只會說呢?比如他總看電視,家長把電視關了,甚至丟了,看他怎么辦?家長講得越多,孩子越漠視,越不尊重這些道理。只有把孩子原來的思維和心理慣性徹底切除,再慢慢輸入新的、積極向上的心理行為模式,小恒才可以成為一個正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