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我們在加強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必須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理想途徑便是以不同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活動課,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有教育意義的活動課,這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在活動課中培養(yǎng)物理學在生物學方面的實踐能力呢?在教學實踐中,我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嘗試,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一、在生物活動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有關大自然的科學,在我們生活的周圍發(fā)生的很多事情或現象都跟生物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只能接受到抽象的生物學理論,而這些書本知識并沒有經過自己實際行動去印證,因而很難深刻領會、掌握。所以在生物活動課中,我通過提醒學生要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及產生的生物學現象,把這些現象與平講所學到的生物學理論緊密聯系起來,解釋生物現象的發(fā)生原因,發(fā)生機理,這樣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推理能力,更使學生對書本上抽象難懂的生物學知識,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和體會。例如:在秋冬季節(jié)時,校園里、操場上落葉滿地,于是乘機問學生:為什么到秋天大部分的樹葉會逐漸變黃、脫落?這是最常見的生物現象,引導學生從葉綠素、離層等各方面去考慮、分析,最終得出正確的解釋。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從學過的理論知識與自己周圍的真實世界聯系起來,從枯燥的理論認識升華到活生生的感性認識中,提高中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并將興趣化為內存的驅動力。生物學現象在實際生活中,比比皆是,解釋起來,并不需要特別深奧的理論,關鍵就在于要培養(yǎng)出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使他們有意識地將生物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善于用理論來解釋指導實踐,這是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實踐能力的一個前提條件。
二、在生物活動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的思維方式
學生在參加生物活動課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麻煩,這恰恰是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的好機會。在開展生物活動課時,筆者經常組織學生成立科研小組,指導他們對感興趣的一些現象作一番深入的調查研究,最終得出結果。然而,最終的調研結果,最有意義的是他們在科研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觀察發(fā)現問題,推理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通過思考、總結、制訂出正確的方法、方案來解決問題。
1、培養(yǎng)學生要有實事求是、反復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
例如:在組織學生參加生物界蠅唾腺細胞巨人染色體裝片競賽的訓練期間,學生在時間控制上遇到了麻煩,因為如若書本上步驟做的話,則起碼要30分鐘,而競賽時間規(guī)定了只能是20分鐘。如何在這20分鐘內完成規(guī)定的操作,而且還要保證裝片的質量呢?活動小組成員經過一番商量、討論,決定進行大量的試驗,將解離時間、染色時間逐漸縮短,以效果最好時決定解離和染色時間。經過學生一次又一次的反復實驗,終將解離時間定為3分鐘,染色時間定為2分鐘,且做出來的效果更令人滿意。在整個的訓練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都是處于主體地位,是實驗的主角,實驗中出現的難關都是學生通過自己不斷思考、嘗試、摸索而最終完滿解決的。與此同時,學生獲得了一個信息就是反復大量實驗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2、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活動小組開始對日常所見的生物學現象只是停留在表面去看待。例如:一次,組織學生上白云山參觀學習,他們見到山上的工作人員在成片地砍伐草木。對此,他們感到很困難,因為大家知道,目前正大力倡導封山育林,為何他們反而砍伐呢?這時,筆者就解釋,現時是十一月份,是風高物燥時期,工作人員所破所割的都是些小灌木、小草本植物,這些植物都逐漸地枯萎、死亡……經過引導,學生認識到砍伐是很必要的,第一可以防止林火,是為了更好地封山育林,第二,砍、割下的植物又可作為山上土壤增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