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方式:給中班兒童欣賞《啄木鳥》,教師介紹:"今天我給小朋友聽一首好聽的鋼琴曲,名叫《啄木鳥》,認真聽,聽聽音樂里的啄木鳥好像在干什么?"介紹后,也給兒童欣賞兩遍音樂。兒童對音樂的解釋有:"就像啄木鳥在捉蟲子,聲音大了(6、7小節(jié)),就像捉住了蟲子。中間的音樂好像啄木鳥在飛";"我聽見啄木鳥在給樹治病";"啄木鳥在啄蟲子"。有的幼兒說還聽見了啄木鳥用嘴啄樹的"篤篤、篤篤"聲音。
以上是兩個班幼兒不同的反應。顯而易見,中班的談話主題突出,語言簡潔,問題明確,幼兒知道聽什么,故而能產生與音樂相關的聯(lián)想和想像,正確地感受了音樂表達的內容,效果較好。大班教師語言過多,分散了幼兒仔細欣賞的注意力,以致僅少數幼兒提到啄木鳥,并無法產生相關的聯(lián)想。
(2)運用直觀教具,包括實物、玩具、圖片和幻燈等。教師在給幼兒初次欣賞音樂時,輔之以直觀教具,可以幫助幼兒形象地感受音樂。例如,欣賞二胡曲《賽馬》,若配上一幅大草原的背景圖,以及牧民、駿馬的活動教具,可以誘發(fā)幼兒對草原、賽馬的無限聯(lián)想。
在這一階段,教師運用語言、教具時都應注意準確、恰當,避免限制幼兒的想像力,或者分散其對欣賞作品的注意力。
2. 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內容是重復欣賞音樂作品,深化審美的效果。要求幼兒在掌握音樂作品的主要內容和情緒性質的同時,感受和理解音樂表現手段的表情作用,比較完整、全面地感知音樂作品,并記憶、識別音樂作品的主要音調。
在重復欣賞音樂作品之前,教師要提出新要求,如欣賞《啄木鳥》,老師可以進一步要求幼兒感知樂曲結構,提問"音樂是不是始終一樣的?""開頭部分表現啄木鳥做什么?中間部分的音樂怎么樣?表現啄木鳥在做什么?"最后一部分的音樂和哪一部分相同?"啟發(fā)幼兒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感受、理解音樂的表現手段,是教師指導幼兒欣賞的重點。老師可以啟發(fā)幼兒主動聯(lián)想欣賞作品所表現的生活內容,結合實際經驗感受作品中各種表現手段所表達的感情內容。
在欣賞具有對比性的音樂時,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幼兒進行對比,使幼兒區(qū)別不同性質的音樂,如》《小鳥的歌》和《大象走》,搖籃曲和圓舞曲等等。對比欣賞也可以在同種作品中進行,如進行曲類:《解放軍進行曲》威武雄壯,氣勢磅礴;《騎兵進行曲》快速而跳躍,有策馬向前的氣魄;《運動員進行曲》則表現了運動員精神抖擻、斗志昂揚的情緒。
用對比的方法欣賞音樂,可引導幼兒對相同體裁、風格的樂曲進行歸類,提高對某一類型樂曲的理性認識。如中、大班幼兒可以對進行曲、搖籃曲、圓舞曲進行歸類。掌握這三種樂曲的特點后,幼兒會把這些知識遷移到欣賞新的同類音樂作品上去。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具有獨立、主動地欣賞音樂的能力,提高其音樂素質。
為了提高幼兒欣賞音樂作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足幼兒充分展示在音樂活動中的愉悅心情,教師要引導幼兒通過語言、圖畫和動作等手段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年幼兒童對音樂的理解,往往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但可以通過動作和圖畫來反映。教師應引導幼兒在各種活動中,綜合表達對音樂內容的認識。教師應設計各種活動,啟發(fā)幼兒用多種感知覺共同參與欣賞活動,包括聽覺、視覺和運動覺等。其中,教師要允許幼兒的動作有較大的自由度和創(chuàng)造性,多鼓勵幼兒自己想像、發(fā)揮,不強求動作一致,只要求符合音樂的情緒。
例如,意大利民間音樂《美麗的鄉(xiāng)村》(又名《啄木鳥》),結構為a、b、c,每段4句。給中班幼兒欣賞時,提供一張教師設計的結構圖。欣賞過程中,將聽覺、視覺、動覺幾種活動同步進行。
全曲大致分為三段:⑴一⒃小節(jié)、⒄一(23)小節(jié),(24)小節(jié)至結束。